“梅花拳法世间稀,明末清初始生成”。在清代北方地区盛极一时的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曾盛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在民间拥 有极其庞大的习练群体,在动荡的时代中,用相对严密且系统化的文化思想体系武装起来的梅花拳发展成为一个有着独特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信仰的民间拳会组织,影响巨大。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路遥教授来邢台进行田野调查中,在民间发掘出清代康熙年间武探花杨炳(河南内黄县人氏)的《习武序》抄本,并刊载于《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一书中,之后山东大学燕子杰所著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中也对《习武序》全文刊载,并做出点评。路遥、燕子杰两位教授关于《习武序》的研究使梅花拳这一文化瑰宝迅速地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1.梅花拳历史源流与思想核心
周伟良教授曾经专门对梅花拳的历史渊源进行调查,通过走访老拳师、查阅相关文献、发掘民间抄本等方式来了解梅花拳传承中的历史典故、发展脉络,考证梅花拳的源流。尽管多部民间抄本和传承人口传历史等史料将梅花拳的起源指向三千年前的东周,但这些多属于故事演绎,因为梅花拳的出现不可能背离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目前较为清晰和确凿考证的是形成于明末清初,由邹宏义创立。梅花拳有着独特的组织特点和严谨的文化表达,理论内涵丰富,融合了易经八卦,从儒释道三家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场”和“武场”体系。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拳会组织的民间信仰和武技展示,更多的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社会生态和梅花拳自身的组织生态。作为民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拳会组织,梅花拳有其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门内弟子和周边乡民的社会认同,从而获得更为充沛的民间发展动力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给予百姓不同形式的帮助和精神引导下,这种信仰则更具社会组织和动员功能。事实上,民间宗教信仰也是我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教门”组织盛行于乡间的思想基础。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通俗来讲,是“文场”领导和指导“武场”。梅花拳传承体系中同样有着与之相应的规定,如,梅花拳习练者一般需要苦练三年“架子”,三年也是文武师父对其考验的三年,通过文场师父考核后由“引进师” [ 引进师:是入梅花拳门的启蒙师傅,即传授武技的老师,会观察习武者学习期间的表现,判定是否符合梅花拳弟子入门的要求。] 、“送入师”[送入师:是送入梅花拳师门的老师,通常会由文场师傅担任,在引进师的推荐下,习练者通过送入师的文理核准后方可入门成为正式梅花拳弟子。] 的推荐给“本命师”[ 本命师:是梅花拳弟子拜师的正式师父,梅花拳门派内的排辈列序也由此延续。本命师教授弟子门规戒律,学习文武知识,培养合格的梅花拳弟子,承担着梅花拳的传承责任和义务。]举行拜师仪式方可成为梅花拳真正的入门弟子。这恰恰就是梅花拳最为独特的组织特点,这种典型的组织特点在古代社会中“用理论武装头脑”,使得梅花拳组织成为能够在百姓思想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拳会。
梅花拳的“文场”理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对创始人“神化”后更具民间号召力。直到今天,梅花拳拜师、敬香等礼仪中仍然蕴含着儒家“天地君亲师”、“尊三纲守五常”,倡导“仁义忠信、重视武德”的思想;在汲取佛学思想中,用清修静练的理论引导习练者“修身养性”、用所学之长“渡人渡己”;而传统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追求“无为、主静、抱一、守朴等”简单生活理念,以及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道家概念都在梅花拳文场理论中有着浓重阐释。
2 社会变迁中梅花拳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
梅花拳因其“文场”和“武场”的共存,使之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而历史上梅花拳严密的组织也是其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有力保障。
2.1梅花拳传播中精神信仰功能
根据文献整理,有据可考的梅花拳真正形成的历史时期是明末清初,彼时正处于乱世,乡民不仅需要武技来自保,同时在对所处社会背景的无奈中希望寻求一定的精神慰藉。梅花拳著名的经卷《根源经》中多有宗教色彩的“救黎民于水火”的描述,这种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民间宗教在远离朝堂的乡村巷陌拥有庞大的市场。这些有着精神寄托的传说与教化则是我国民间历史上众多教门、宗派成长的催化剂,梅花拳组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逐渐壮大起来。
2.2梅花拳传承中村落自治功能
历史上的梅花拳在“文场”的统领下有着严密的组织,尤其是在清军入关后,清政府对于民间结社活动严格禁止,梅花拳被迫转入隐蔽状态,但依然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得益于梅花拳“文场”中的价值观。客观上,梅花拳文理在乡民自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封建时期的社会治理中,不外乎“政治”、“法治”和“礼治”。处理国家大事须用“政治”,治理社会秩序则用“法治”,但封建社会中社会治理的最基层--—乡镇和村落,一般是长期形成的基本礼教行为范式来约束乡民,即“礼治”。梅花拳“文场”中有着多种关于礼教规范的约束理念,如梅花拳弟子入门习文练武必须遵守的 “入门规矩十二条”中,第一条就是“凡立教之始,务要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异日可以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这种礼教思想对梅花拳弟子有着绝对的约束力,在梅花拳组织和乡村自治中发挥着既朴素又重要作用。
2.3社会变迁中梅花拳社会动员功能
梅花拳的外在表现是技击之法,乡民习练的目的之一就是保卫家园。在历史上,梅花拳组织的确在抵抗匪患、保家卫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中河北威县的赵三多举义旗反抗洋人侵略,梅花拳组织成为核心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冀南一带梅花拳弟子义无反顾的加入抗日队伍等等。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梅花拳组织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动员功能。
3 梅花拳文化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参照价值。
梅花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梅花拳组织的严密性和梅花拳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现在每年正月十六举行的梅花拳寻根祭祖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梅花拳弟子齐聚平乡县后马庄梅拳圣地,在邹氏墓群祭拜祖师,切磋技艺,交流思想,这种根深蒂固的“尊师重礼”思想观念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梅花拳的门规“五戒”中明确规定“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等五条禁令其内涵与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相近之处。其中,禁止“打拳卖艺”,就使得在梅花拳的传承中摒弃了“利益”之说。事实上,目前梅花拳传承群体也是一个典型的非营利民间拳会组织,这也许是梅花拳传承发展艰难的因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非营利式的组织发展更有益于全面推广和服务全民健身,是梅花拳组织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 。
在现代社会中,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理论仍具有典型的社会价值,如“文场”中关于“不与人争斗、不欺压良善”的朴素理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梅花拳盛行的邢台平乡、广宗等地的民间生活中借助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在推进村落社会公益观念、维护民间道德秩序、保障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武场”的技艺习练则在全民健身中可以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锻炼价值,时至今日,尽管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变迁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梅花拳传人和爱好者仍以此为强身健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