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社会变迁中邢台梅花拳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更新日期:2019-07-19   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3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人口结构变迁:传承群体变化倒逼传承模式改变农业科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接引发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变迁随

 
1人口结构变迁:传承群体变化倒逼传承模式改变
农业科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接引发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变迁随之显现。相对于过去的“安土重迁”思想,现代人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居所”的认识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梅花拳习练是在农闲季节,人们在闲暇时间来拜师学艺,跟随师父习文练武经常会延续多年。在人口流动持续加快的今天,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另外,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牺牲文化学习的时间来学习传统武术,这也是梅花拳传承群体不断缩小、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因素之一。传承模式的改变使得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急速萎缩,后继乏力。
2经济发展变迁:资金匮乏致使梅花拳发展举步维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缺乏资金支持的梅花拳发展存在客观上的困难。目前梅花拳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梅花拳传人的捐助行为和其他行业收入的填补,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很少。如邢台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张西岭通过经营自己的企业来帮助梅花拳传承总会的正常运转等。在梅花拳传承组织的日常运转和培训支出外,还要进行历史遗迹的恢复等基础建设和一些其他支出,这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资金投入来支持发展。在访谈中,梅花拳传承人坦承发展资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为梅花拳的传承与保护注入经济血液和发展动力,梅花拳发源地平乡、广宗等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涌现出来。但调研发现,因为缺少好的文化创意,当地企业在回馈自已拥有的宝贵历史财富方面没有明显的动力,对于如何借力地域名片、融合本地文化资源的认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全面统筹发展的意识有待提高。
3社会文化变迁:梅花拳“文场”学习日渐式微
存在即合理。梅花拳的“文场”理论体系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有着独特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观,支撑着梅花拳组织长期以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梅花拳中有“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的说法,强调了“文场”在整个梅花拳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文场”理论的学习不仅告诫弟子遵守门规、敬畏武德,还可以借助朴素的哲学思维来启发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终极目标。梅花拳文理直接影响着门内弟子的生活准则和处事哲学,也是管理拳派和办一切事情的依据(如梅花拳门人在预测某种重大事情的时候会通过“问香”和“看香”仪式来判别是否可行)。由于梅花拳传承中的规矩,通常经过两三年的武技学习后才能接受文场的传授。因此许多弟子对于文场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梅花拳进入学校的进程中,关于“文场”的学习很难贯彻。目前掌握“文场”核心理论的往往是梅花拳门内的老人,年轻一代大多是在科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相对于过去的带有“神化”宗教色彩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文场”学习深度和积极性上日渐式微,传承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文场”的思想体系对梅花拳传播与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效用,其尊崇的 “天、地、君、亲、师” 理念在当代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敬畏自然、热爱国家、敬老爱幼、尊师重道,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选择性继承有利于梅花拳文化的现代化。
4传承环境变迁:进入学校体育面临多种困境
通过走访梅花拳传承协会了解到,目前主要的推广方式是通过在大中小学进行“梅花拳进校园”的活动,希望通过青少年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梅花拳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梅花拳发源地的平乡县和广宗县的调查中发现,梅花拳进入校园的推广面临着多种困难。首先是因为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被辅导班等活动占用;第二,武术学习中的简单套路教学无法替代实用性的攻防技术和健身效果所带来的吸引力;第三,市场化的体育培训项目如跆拳道推广活动让传统体育文化传遭遇到较大影响的冲击;第四,中小学中武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和教学内容手段单一等问题,致使梅花拳文化传承纽带单薄。这是当前在梅花拳进入中小学中必须要引起思考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在高校推广上,北京、山东、上海等地多所大学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和校内梅花拳社团方面已经积累的一些经验。在河北省内,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梅花拳在邢台学院已起步,但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练习环境和条件不足的问题,更多停留在表演层面上。
5主体需求变迁:新时期梅花拳功能的新阐释
历史上的梅花拳是技击之法,现代习练者的需求则定位于强身健体。但梅花拳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却是习练者健身需求的制约因素。梅花拳基本拳路称为“五势架子”,由“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 五个基本的拳势构成。在“五势”的基础上根据习练者的特点顺势而为,形成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拳势。因此,梅花拳门内有着“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的说法。正是由于梅花拳的练习套路不固定性,仅仅习练基本五势似乎过于枯燥,而形成自己的梅花拳则需要更多的付出,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开发新的习练群体有着客观难度。相比之下,太极拳的固定套路为习练者提供便利。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各社会群体来说,梅花拳这种随心而成的拳法并不能广泛适用,因其拳路多变、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套路体系,使得学习者无法找到合适的练习套路。对于目前相对和平的国内环境来说,梅花拳的学习更多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需求。只有将梅花拳从武术的高度降到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才更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促进梅花拳的传承。当然,梅花拳发展健身功能的同时也需要兼顾爱好者更高的需求,这就需要更加精益求精的习练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了。
6传播模式变迁:亟待宣传推广变革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宣传推广。从央视近年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节目制作可以看到,这种宣传手段的效果显著,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价值。作为我国首批“非遗”,邢台梅花拳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在平乡县梅花拳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当地政府积极参与的身影。但客观来看,作为梅花拳发源地的邢台区域内的传承发展并不理想,反而在港台地区和欧美国家传承广泛,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
在社会趋向娱乐化的当前,影视作品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少林寺》上映后少林功夫的传播步入快车道,近年来的咏春拳因电影《咏春》、《叶问》闻名中外,太极拳因《广府太极传奇》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反观梅花拳的宣传活动,虽然文化推广活动日趋丰富,如每年正月十六举行梅花拳联谊会活动,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但宣传上往往局限于新闻通稿和本地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在一线媒体平台的宣传活动仅有有限几次: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梅花拳武林大会》走进邢台;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法制频道在《第一线》节目中专题报道梅花拳;2009年12月央视国际频道播放反映邢台梅花拳的节目《惊世梅花拳》。很多人并不知道,梅花拳曾经两次代表中国武术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由此可以看出,梅花拳的宣传推广亟待变革,需要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和娱乐化需求的背景下加大宣传力度,从影视作品、书籍著作、网络传媒等方面共同发力,借助信息时代的移动互联技术,被更多人所熟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社会变迁中邢台梅花拳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下一篇: 社会变迁中邢台梅花拳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