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衡阳湘剧的艺术价值其及保护与利用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艺术评论   浏览次数:3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衡阳湘剧的艺术价值其及保护与利用摘要:衡阳湘剧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把雅而又雅的昆曲艺术衍生成湖南一地方大戏剧种,

 

衡阳湘剧的艺术价值其及保护与利用


摘要:衡阳湘剧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把雅而又雅的昆曲艺术衍生成湖南一地方大戏剧种,被戏剧界称为我国一个极有意味的艺术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衡阳湘剧正在逐渐走向衰微,甚至到了濒危的边缘。本文从衡阳湘剧浑厚的艺术价值出发,对如何保护利用衡阳湘剧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衡阳湘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衡阳湘剧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昆曲艺术的本土化。

昆曲在明万历年间,成为江、浙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大剧种,并因为贵为宫中大戏而成为剧坛霸主,数百年来,对其他许多剧种产生过深厚的影响。然而,大部分剧种在对昆曲艺术的传承过程中,都失去了昆曲应有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导致传承与发展的严重脱节而前功尽弃。
   昆腔传入衡阳后,衡阳湘剧把昆曲艺术与本土区域文化相结合,使昆曲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传承。仅从语音上说,衡州方言与吴音相去甚远,衡阳湘剧却把昆曲这个宫廷艺术传承到今天,堪称戏剧艺术史上一个奇迹。
    湘剧以昆曲为灵魂,但又将高雅的昆曲艺术与区域文化、民族艺术浑然结合,从而较好的解决了雅俗共赏的难题,使昆曲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传承。仅从语音上说,衡州方言与吴音相去甚远,而衡阳湘剧却把昆曲这个宫庭艺术传承到今天。湘剧这种把高雅艺术本土化,进而传承数百年的现象,堪称戏剧艺术史上的奇迹,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end##

2、文武戏并重的谭派表演艺术。

昆曲的表演历来以文戏见长,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在衡阳湘剧的表演体系中,由于我国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及其祖父谭松月广采博纳,一方面继承昆曲优点,另一方面结合湘南民间、民族、语言及自身特点,形成了较其他剧种更粗犷、更阳刚、更细腻婉转和富有个性的武打戏表演风格,如《审假旨》、《芦花荡》、《置田庄》、《雁门关》、《醉打山门》等二十余个花脸戏剧目,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昆曲的表演艺术,也使衡阳湘剧形成了与其他剧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同时也形成了令人折服的衡阳湘剧谭派表演艺术。

保成先生是我国戏曲艺术界不可多得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是湘剧谭派表演艺术的奠基人,他来自乡村,却在雅而又雅的昆曲表演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如此,谭派艺术又在昆曲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大量的武打戏、花脸戏,从而更加丰富了衡阳湘剧的内涵。

3、多声腔共存的表演特色。

衡阳湘剧是个独具特色的剧种,我省地方大戏都是多声腔剧种,多声腔的进入虽有先后,但长期合流大多已浑然一体,唯独衡阳湘剧,虽同样地拥有昆、高、弹三种声腔,但三者之间,剧目既有重复,表演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正因为此,衡阳湘剧便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艺术现象:许多优秀的剧目,都能用三种声腔进行演唱,形成三种演唱版本,三种版本又各有特色。这样既保留了昆腔的骨干和灵魂作用,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腔和弹腔的音韵特质以及表演特色。例如《打破锅》一剧,它就有昆、高、弹三种声腔的演出版本。而写明末李自成入京,崇祯上吊故事的戏,它既有以“对刀步战”、“观图”、“上吊”的弹腔本《铁冠图》;又有以《别母》、《乱箭》、《刺虎》为主的《天意图》高腔和昆腔版本。二者表演风格迥然不同。二个演出版本,一样的精致,一样的为百姓喜闻乐见。象这种同一个剧目,用三种声腔进行演唱,这在其它剧中亦不多见,从而极大的扩展和延伸了衡阳湘剧。这种一戏三唱艺术现象在其它剧种中极为鲜见,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奠定了衡阳湘剧在我国戏剧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衡阳湘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1、衡阳湘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涵。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名城。1988年3月衡阳成为湖南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衡阳湘剧它诞生于衡阳、根植于衡阳,却又影响着湖南,同时它也是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许多曲谱都具有湘南戏曲风格、许多剧本内容都是来源于衡阳、取材于衡阳;它的许多演出风格和表演型式都是衡阳人的独创。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湖湘文化的创史人王船山曾为衡阳湘剧创作了大型历史剧《龙舟会》,成为衡阳戏剧艺术的代表剧;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谭保创立的昆腔花脸戏表演艺术《醉打山门》,成为昆曲艺术本土化的典型代表;独有的衡阳湘剧官话念白成为衡阳地方语言的经典,雄厚的艺术价值,成为湖湘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6年6月,衡阳湘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充分说明了衡阳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厚重。

2、衡阳湘剧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如果说衡阳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是衡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张重要“名片”话,那么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衡阳湘剧这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衡阳无可替代的无形资产和“金字招牌”。它对凸显衡阳文化的个性和扩展衡阳文化的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衡阳湘剧正因为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风格,曾经引领风骚数百年,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解放后,更是活跃在全国各地大小舞台,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2年10月,由衡阳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谭保成主演的《醉打山门》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一等演员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杨,被前苏联戏剧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誉为“魔鬼的艺术” ;1953年10月,该团《醉打山门》剧组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17场,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1955年4月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该团的《雁门关》、《芦花荡》、《置田庄》、《审假旨》、《水漫金山》六个剧目全部获奖;1956年6月该团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该团的《雁门关》、《芦花荡》、《审假旨》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1987年10月该团再次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武汉参加全国第一届艺术节,其演出的《醉打山门》荣获一等奖;1993年4月该团《醉打山门》又一次在湖南首届青年戏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八十年代以后,该团又相继参加了湖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戏剧巡回调演,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和高度评价。

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剧团大胆改革、坚持创新,走出城市,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每年下乡演出二百余场,被群众誉为湘南地区演出团体的“正规军”和“百姓剧团” 。1997年至2001年先后评为“湖南省好剧团” 、“衡阳市文化先进单位” ;伴随着衡阳湘剧所取得的这些骄人成绩随之而来的是,衡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名声鹤起,衡湘文化的名声大震,衡阳湘剧为衡阳人们写下了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最高元首到普通百姓、从中南海怀仁堂舞台到广大农村草堂舞台的无处不演,无处不奖的辉煌篇章,给衡阳广大干部与群众带来了元比的自豪与荣耀,无论是过去与现在,衡阳湘剧对促进衡阳的经济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辉煌的历史,名杨四海的成就,灿烂的艺术瑰宝,衡阳湘剧已成为衡阳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三、衡阳湘剧的保护对策

然而,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衡阳湘剧也不例外,目前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设施陈旧、体制落后,经费不足等等。导致人才留不住,新人进不来,编剧,导演、舞美影响师等专业人才奇缺。因此,要继续保持和确立衡阳湘剧在全国戏剧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让衡阳湘剧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政府与文化部门要形成合力

1、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抡救与保护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财富,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关键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是要通过有生命力的文化来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符号,因此,政府必须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从发展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包括领导力,行政力、精神力、财力、物力等等,同时要尽快开展实际性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戏剧艺术的传承历来就是以口传身授的独特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很多绝活绝技更是如此。十年浩劫,使艺术界损失惨重,如今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艺术已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加之很多老艺人有的已带着遗憾作古西去;有的已进入步履蹒跚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抡救性保护就已来不及了,而这种抡救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而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

2、文化部门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戏剧语言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演变,地域方言的消失、地方音乐的趋同,戏曲的语言和声腔音乐都将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剧种的衡阳湘剧属全国的稀有剧种,它既是衡阳民间音乐与舞蹈取之不尽的宝库,更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宝藏。所有这些,都是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衡阳湘剧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官方文献的厚重的历史文本。
    也许戏曲剧种的消亡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消亡,却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面对这一局面,作为湘剧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主管单位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一是要把衡阳湘剧所有曲谱进行挖掘整理并出版成册。二是对衡阳湘剧的全部剧本要进行全面整理并出版成册,有的剧本丢失的要尽快请离退休的老艺人进行口头回忆并整理。三是全面开展录像挖掘工作,动员所有的已离退休老艺人,尽可能把他(她)们过去所演唱过的戏曲进行录音录像,以便今后传习给后人,尤其是对那些获得过大奖的优秀剧目和老艺人的绝活绝技要力求百分之百传承下来。

(二)坚持保护、传承与利用并重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是集全国文化精英经过非常复杂的评审程序才能评上的,拥有六百年历史的衡阳湘剧,全凭它浑厚的艺术价值才受到国家保护。而戏剧是一门特殊的活体艺术,我们不但要对它进行抢救与保护,更重要的是要让它得到传承与利用,为衡阳经济建设服务。

1、让衡阳湘剧走进校园,培育戏曲观众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开始认识到,民族的,并非都是世界的,而能成为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精华。中国戏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研究中国文化,不研究中国戏剧是肤浅的、不全面的,研究中国戏剧旨在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把灿烂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衡阳湘剧既是湖湘艺术的典型代表,又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湘剧走进校园,既能让广大学子更多的了湖湘文化的历史又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而且由于戏剧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与感化性,从而对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学生品格,构建和谐校园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让湘剧走进校园,一是湘剧本身要经常深入到各大中专院校进行演出,让学校师生通过观看湘剧节目并从中得到启发;二是要在各院校举办一些衡阳戏剧知识讲座,通过演出与讲座结合的形式,不但培养和产生了新一代的戏曲观众,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广大学子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和投身到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2、让衡阳湘剧与旅游市场对接。

衡阳的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但包括衡阳湘剧在内的在绝大部分都未得到很好利用。如何将它们与旅游进行对接,利用旅游中的游客资源为之打开一扇“市场之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道严肃的课题。

作为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由环境和历史所凝聚而成的,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能吸引异地游人纷至沓来。衡阳湘剧等非物质文化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正好与衡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娱乐是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而欣赏衡阳湘剧等非物质文化不但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一个了解衡阳湖湘文化这个发源地的最好窗口,这个共同点决定二者具备了对接的可行,在衡阳,旅游娱乐或旅游演出一直是“短腿”,除了南岳“佛教音乐会”初具影响之外,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有效形式对旅游娱乐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对包括衡阳湘剧在内的戏剧艺术进行挖掘 ,对包括衡阳湘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整合,衡阳将形成丰富多采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包括衡阳湘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如果能够与旅游对接,一方面,能够为自己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景点内的游客资源,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取之不尽的市场资源,同时还能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从而助推衡阳旅游产业的发展。

世界知名的美国百老汇,其实质就是戏剧的同义词。据统计,百老汇的一个演出季节,观众超过八百万人次,票房收近三亿美元,剧场演出的剧目,大多反映出美国当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准,演出的形式大多为大型音乐歌舞剧。数十年来,在世界旅游业中流传着一句谚语:要看戏,去纽约。百老汇的戏剧不并是让人们去苦苦冥思来感悟艺术的真谛,而仅仅是供人们来消闲、娱乐的。游客们来百老汇,只是去领略一下名扬四海的美国戏剧文化的魅力。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能够对包括衡阳湘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进行精心的整合,衡阳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样会对游客具有吸引力。通过演出 ,一方面可以加深观众对衡阳湘剧等非物质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获得经济支撑,这种良性循环将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衡阳有众多旅游景点,如南岳、雨母山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年接待游客量非常可观。将湘剧等“非物质文化”引入景区表演展示,可以丰富景点的娱乐内容,增强游客的可参与性,让非物质文化转化成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岳大庙中的古戏台在过去曾是南方戏剧调演展示的中舞台,传说历史上一种戏曲要在全国演红,须首先到南岳古戏台进行持续演出。而且南岳大庙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对接,通过挖掘这种历史传承予以再现,将是衡阳旅游文化最绝妙的组合。

与此同时,也要对衡阳湘剧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使其成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其变成今天观众所喜爱的现代戏曲艺术。要尽快从旅游市场中找到结合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改编与创新。每个剧目演出时间不宜太长,但一定要精彩,要溶入高科技元素,借助现代手段进行表现,最终形成旅游产品。各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也应以开拓创新的思想接纳和扶持衡阳湘剧等非物质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从而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双赢。

总之,对于衡阳湘剧这朵艺术奇葩,我们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6月

②文忆萱 刘和平《湖南地方剧种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年10月

③ 洪载辉 《衡阳湘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2005年9月

④洪载辉 《祁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资料  2006年5月


 

上一篇: 衡阳湘剧的艺术价值其及保护与利用

下一篇: 衡阳湘剧的艺术价值其及保护与利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