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两汉
“好好”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的“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毛传》:“喜悦貌。”因此其意为喜悦的样子。另有汉代《韩诗外传·卷二》中的“其风治,其乐连,其驱马舒,其民依依,其行迟迟,其意好好。”这里的“好好”也表示喜悦的样子。这一用法在后世文献直至现代汉语中,都不再保留。
2隋唐五代
在我们的检索中,魏晋南北朝没有出现“好好”一词,而隋唐五代时期,“好好”再次出现,数量不多,仅十余例,且这一时期的“好好”都作状语,表示“认真、仔细”,例如:
(3)日壹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藏)》)
(4)白庄曰:“前头事,须好好祗对,远公勿令厥错。” (《敦煌变文集·卷六》)
(5)膏已明煎信矣哉,二年人世不归来。庭前为报仙桃树,今岁花时好好开。 (李涉《赠廖道士》)
3宋代
宋代,“好好”的数量增多一些,近50例。除了表示“认真仔细”的语义及作状语的用法得以延续,“好好”获得了新的语义内容。例如:
(6)问:“如何是宝应主?”师曰:“杓大碗小。”问僧:“近离甚处?”曰:“龙兴。”曰:“发足莫过叶县也无?”僧便喝。师曰:“好好问你,又恶发作么?” (《五灯会元·卷十一》)
(7)尝问僧、不从人荐得底事、试道看。僧便喝、曰好好相借问、恶发作么。 (《禅林僧宝传·卷三》)
例(6)(7)中“好好”分别位于言说动词“问”和“借问”之前,联系下文的“恶发作么”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好好”不是“认真仔细”的意思,而是对神情、态度的描写,指“态度友好地,和谐地”。
(8)大定末,一日张网沟北古墓中,系一鸽为饵,身在大树上伺之。二更后,群狐至,作人语云:“铁李、铁李,汝以鸽赚我耶?汝家父子,驴群相似,不肯做庄农,只学杀生。俺内外六亲,都是此贼害却。今日天数到此,好好下树来。不然,锯倒别说话!”(《续夷坚志二·卷第四十七》)
(9)塞上无花草,飘风急我归。梢林听涧落,卷土看云飞。想子当红蕊,思家上翠微。江寒亦未已,好好著春衣。(王安石《寄纯甫》)
例(8)中“好好下树”是狐狸对铁李所说的带有强烈命令口气的祈使句。作为对立方的言辞,“下树”这一动作也不宜用“认真仔细地”或“态度友好地”修饰,在此语境下“好好”可解释为“乖乖地,听话地”。但是,这种用例在这一时期仅见此一例。例(9)中“好好著春衣”是面对未已的江寒所作的无奈之举,因此“好好”也可解作“乖乖地,老老实实地”。
(10)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 (秦观《品令》)
(11)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柳永《征部乐》)
例(10)(11)中,“好好”所修饰的动词分别为“恶”和“怜”,“恶”的意思是“生气,烦闷”,“怜”意为 “爱,爱护”,这都是非主动动词,表示某种抽象的感受和情感,难以用表“认真仔细地”的状语修饰,此处的 “好好”可解释为“表示程度深,充分地”。对于秦观《品令》“好好地恶了十来日”中的“好好”,诗词鉴赏及各大词典都将其解释为“平白无故地,无端地”。例如,《秦观词新释辑评》中的讲解为“‘好好地’即好端端的,用语亲昵,使人仿佛看到男子小心殷勤的样子。”《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词》中注释为“‘好好地’二句:好端端地十几天不理我,现在是不是情绪好些了?”《汉语大词典》将这一句列为“谓平白无故,无端”的例句。至于是否可做此解,我们将在梳理“好好”的语义演变过程之后,反观这一问题。
“好好”在宋代产生3个新语义,分别为: 1)耐心地,态度友好地;2)乖乖地,听话地;3)充分地,表示程度深。其中,前两种语义的用例较多,而后一种语义的用例极少,仍处于萌芽阶段。
4元代
元代文献中“好好”的用例数量并没有增多,前朝出现的表示“认真仔细”“耐心地,态度友好地”以及“乖乖地,听话地”的用法都得以保留。但是,我们没有检索到表示“充分地,尽情地,表示程度深”的例句。
自隋唐起“好好”都是作为副词使用,只能充当状语,而自元代起“好好”出现了新的句法功能,充当定语、谓语或补语,例如:
(12)正末云出门时好好的天气,如今下着濛濛的细雨儿。哎呀,跌杀贫僧也。旦儿云清是晨间,一个和尚在俺门前擦倒,我着两句言语嘲拨他,看他也省的么?(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
(13)你那里群臣喜共忧?刘封云军师们都好好的没甚么忧。(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
(14)正旦哭,云姐姐,员外死了也。搽旦哭上,云我那员外也,忍下的就撇了我去也!海棠,你这小贱人,适才员外是个好好的人,怎生吃你这一口汤,便会死了?这不是你药死的,是那个弄死的? (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15)[贾仁云]上圣,我爷娘在时,也还奉养他好好的,从亡化之后,不知甚么缘故,颠倒一日穷一日了,我也在爷娘坟上烧钱裂纸,浇茶奠酒,我这泪珠儿至今不曾干,至是一个孝顺的人。正末云噤声!(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例(12)(13)“好好”都表示 “好的,不错的,情况正常的”,分别作定语和谓语。例(14)(15)中,“好好的”也是表示“完好的,安然无恙的”,分别充当定语和补语。
新出现的两个语义有些相近,且出现时期相近,可合二为一,但二者也有不同的侧重,本文中将其视为两个不同义项。其中,“好的,不错的,情况正常的”,是在“好”的语义基础上进行量化操作的表达,是对事物、状况的一般性概括。而“完好的,安然无恙的”强调被描述对象的安全、健康以及未受到伤害或破坏的状态。
5明清
明清文献中“好好”的用例大大增加,明代有500余条,清代有上千条。 “好好”已出现的语义依旧延续,而且在元代文献中没有表“充分地,表程度深”的用例,在明清文献中大量出现。例如:
(16)石秀看了一遍路道,叫道:「且喜不曾错走路途,这里是槐林道,再过去十里路程,便是黄蜂岭了。俺们杀了这大半夜,肚中又饥,人也劳苦,须得好好歇息一回。」 (《古本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17)你不要走,教你好好的吃我一刀。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五回》)
(18)于贵因好几日大风雨,不曾到过江上,鱼儿没捉一条,贩私盐又折了本,正苦得没说处;难得今日出来就撞到行货,好好发个利市,足可资助几月吃用,岂肯当面错过。 (《古本水浒传·第二十回》)
有的“好好”的语义变得难以言说,发生虚化。例如:
(19)商天理一面喊骂道:“好好一个孩子,被你医坏了,又教我移将下楼,被犬惊吓,痘变身死,令我绝了后代。……” (《禅真后史`第六回》)
(20)玉楼道:“大姐姐,且叫了小厮来问他声,今日在谁家吃酒来?早辰好好出去,如何来家恁个腔儿?” (《绣像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
(21)适才兵马来时,好好的平原旷野,却怎么弥弥漫漫,一望都是白浪滔天,无涯无际,却似个东洋大海。 (《水浒传·第九十五回》)
例(19)中“好好”修饰“孩子”,但很难将“好好”解释为孩子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例(20)中“好好”的语义接近于“完好的,安然无恙的”,但此处似乎并不是说明他未受到伤害,因此“好好”解释为“完好的,安然无恙的”也不十分恰当。例(21)中“好好的”修饰“平原旷野”,并不是说明平原旷野的好坏,更多的是为了启承下文发生的变化——“弥弥漫漫”。
这三例中的“好好”与句子后续部分构成了转折句,表达事件发展违背说者的预期,由此构成反预期转折。若将上述例句中“好好”所在分句之后的内容替换为符合预期的内容,句子将给人语义不成立的感觉,例如:
(22)#好好一个孩子,被你治好了。
(23)#他早晨好好出门,现在回家来也好言好语。
(24)#好好的平原旷野,一望无际。
“好好”在这类反预期的转折句中,语义虚化,通过标记正常态,构成会发生反常态的语势,启承反预期情况的发生。我们将其称为“反预期语义标记”[① “好端端”与“好好”有类似的语义,张治(2008)认为,“它无论作何种句法成分,都要求与含有‘出乎意料’语义的‘对比句’同现,我们称之为‘好端端’的‘反预期语义标记功能’。”我们亦称“好好”的这一用法为“反预期语义标记”。]①。这类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且使用广泛。根据黑维强(2010)对北京大学汉语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统计,“好好”的例句中蕴含转折语义额度比例在96%以上。
此外,明清出现了表示“平白无故地,无端地”的用法,其中,明代仅数例,但在清代大大增多。例如:
(25)法师道:“鳌鱼脱了金钩钓,摆尾摇头再不来。”遂逃窜而去。好一个萨君,闻得那些法师被邪鬼吊的吊、压的压,怎的不去救?一个生灵,好好的颠了,怎的不去治?遂独自到那颠鬼之家。果见其人发蓬蓬、眼黄黄,赤身裸体的。 (《萨真人得道咒枣记·第四回》)
(26)浪夫嗤的一笑道:“好好的为什么改名换姓?” (《痴人说梦记·第十八回》)
(27)成珪道:“院君又来取笑,好好的又惊吓我!” (《醋葫芦·第四回》)
至此,“好好”的各种语义用法固定下来,保留至现代汉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