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育上
“美国人玛丽来到中国教英语,当她给中国学生上课时,她觉得不论自己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中国的学生大都忙于记笔记,很少发言,尤其老师让主动提出疑问的时候。可是下课以后,又会不停地问老师问题,学生这样的行为这让玛丽很费解也很郁闷”。
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的差异上来探究。在中国一直强调“尊师重教”,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形象。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的知识要求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便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相比较而言,能让学生尽量在短时间快速地掌握古人流传下来的知识与学问。这种学习方式导致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和质疑以免影响老师讲课的进度。久而久之,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大家也都习惯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知识。中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属于依赖型、被动倾听型以及谨慎思考型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方式的不足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端,因而忽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的发展。
美国的培养方式重视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创造。这样就形成了和中国截然相反的课堂氛围。美国的课堂像开会讨论,学生经常分组参与活动,大家都积极发言,课堂上时常充满欢乐。但是,看上去无序的课堂学习模式,却是“乱而有序”的。因而,美国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善于独立思考;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而学生也喜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敢于提出疑问。但他们的想法有的是第一反应,缺乏仔细思考。所以,美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属于独立学习型、主动参与型、冲动反应型学习。
(二)在礼貌语运用上
在清朝时,李鸿章外出访问美国,在美国参观并且设宴款待客人,宴上对客人说:“本日蒙诸位应邀前来,鄙人甚感荣幸,略备粗馔,聊表心意,不成敬意,请大家多多包涵……”。第二天在报纸上翻译这篇文章时,餐馆老板看后大发雷霆,觉得中国人真虚伪。
在会话过程中,中西方都会遵循礼貌的原则,以此维护和增进双方的和谐关系。然而,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礼貌用语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谦尊人”的礼仪传统,谦虚是中国人恪守的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礼貌文化的首要特征,是礼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而在汉语言词汇体系中,谦敬词非常丰富,如“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望乞恕罪”等贬己尊人的谦词在平时交际中运用是广泛的。在中国人眼中:“贬己”正是谦虚的一种方式。在交际中,“贬己”是为了显得对方的尊贵,是在给对方面子,是对对方尊敬的一种表现。因此,中国人在请客时,明明做出一桌丰盛的宴席却要说这只是“粗茶淡饭”。
但这一番自谦之词在外国人眼中就完全不是自谦尊人的意思了。西方人讲话“求真”,十分坦诚直率,要求说话者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符合事实,合乎逻辑,这也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的核心准则——质的准则要求。西方人面对中国人“贬己尊人”式的礼貌,完全听不出谦虚、客气的意思,反倒觉得中国人态度虚伪、待人不真诚。
(三)在对待隐私上
在东方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打招呼、问候的方式一般就是问:“吃饭了吗?”“干嘛去啊?”但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你问我“吃饭了吗?”会理解为“你希望请我吃饭”,你问我“干嘛去?”则涉及到了对方的个人隐私,他们会以为你在打听我的私事。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别。
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隐私观的不同也是形成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方,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 ),是“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将privacy看作一种人权,是个很受尊重的概念,不能随意侵犯。西方人非常注重隐私,在1998年进行的民众访问中显示,隐私问题是美国人在21世纪最关心的问题。
在汉语中,没有一个与英文privacy平等的汉语词,而汉语中的“隐私”被定义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中国观念中倡导“开诚布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中国人不赞成“私”,个人权利被认为是自私的利益。“隐私”这个词带些贬义,好像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不想告诉别人需要隐藏。此外,在中国,越是亲密的朋友就越能开诚布公,像各自的年龄、工资待遇、购物所付的钱款、个人的婚姻状况、子女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而在中国好友之间则愿意分享这些信息。且一旦交换了这些信息,关系往往更加亲密。因此,足以见得中西方文化在对待隐私问题的不同。
(四)在时间观念上
“来自美国的英语教师马丁,想邀请中国学生去家里做客,提前两周就通知了学生,也定好了时间。结果两周后,学校领导通知马丁,学校将会举办一个欢迎外教的宴会,让他必须出席。他说他已经有应酬了,但是校长一再强调请他们这些外教的,让他务必参加这个活动,马丁觉得自己没受到尊重”。
时间观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观念有着不同的态度。霍尔(Hall)把不同文化的时间习惯分为两部分:单元制和多元制。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是典型的单元时间,“美国人是钟表的奴隶”,他们严格按照时间表做事,并强调阶段性的结果。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记住,时间就是金钱(Remember ,that time is money)”。对时间的珍惜使得计划成为美国人的一种习惯。与人会面也要提前约定,不临时决定。此外,美国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着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事情,应选择在另一方工作的时候解决;如果是因为个人私事,就要选择在一天工作结束后,私下里解决。守时是对对方的尊重,反之,浪费别人的时间,随意打断别人的时间安排,都会被视作侮辱,引起他人的强烈不满。
中国人是典型的多元时间文化,对于时间的安排比较随意,灵活性很强,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只强调在最终期限完成所有任务,并不看重阶段性成果。中国人认为时间是无形的,注重“以人为本”,办事情按照轻重缓急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