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层面——深入指导和合作必不可缺
首先我们都知道公益创业一开始是来自己于欧美国家,进入到国内市场已经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其发展不具成熟性,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总归只是确定了原则方向,而没有具体的指导。同时,处于市场中的公益创业,其风险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经营者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经验,即便有一定资金支持,但也更容易面临失败,在研究中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公益创业项目往往一开始热火朝天,但总会“折戟沙场”,出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的项目占据了绝大比例,真正“幸存”下来的项目只在少数。对此,笔者认为国家在确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派出一些“专业人士”,作为创业大学生的“社会导师”,可以放任大学生发挥,但要在其偏离轨道的情况下及时救场,同时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大型企业可以加大对公益创业项目的支持,不仅仅是提供资金,而是更深层度的合作,公司员工通过一定形式加入到项目中来,提供实践指导,项目大学生获得机会参与到企业实习,学习经验,达到互惠互利的一种状态。
2、家庭和学校层面——亟需更多支持和信任
首先说到家庭,由于公益创业目前来说成功率较低,因此在广大家庭中“流传”的版本多少会使家长担心,更有甚至,会认为这是一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且必定失败的工作。在独立进行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尽管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其经济、心理和价值观依然拜托不了对于家庭的依赖,家人的不信任更多地成为了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在其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不仅仅只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其次是学校,尽管多数高校积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甚至专门成立创业指导中心等、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竞赛中去。但一来指导中心往往也缺乏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即便可以给出指导也只是浅层的内容。二来,作为指导老师来说,也有自己的课程和项目要忙,真正用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时间往往极少,这就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实际上都是“单枪匹马”作战,失败率也自然会高。
对此,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应该更加信任、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工作,有过工作经验的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出谋划策”,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之外, 也应该“配备”真正的创业型人才,或是采用轮班制,或是开展大型宣讲会等形式,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地为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为其解答疑问。
3、自身因素——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坚持到底
通过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失败原因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和创业伙伴不和、意见相悖,缺少合作伙伴等原因造成的创业失败占据了较大比例。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创业项目中,虽然团队庞大、人数众多,但真正在运作、维护项目的人其实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还有一些是一开始会有一个完整的团队,但越做到后面,由于各种原因而脱离团队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无奈只能孤军奋战。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项目主导者或者说创办者,在前期的团队招聘上就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有很多创办者往往只是为了凑人数,或者单看成绩优秀与否,没有真正去了解团队成员是否是真的对项目感兴趣,也没有很好的向团队成员介绍项目的真正情况。其次,在分配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也比较容易出现一个同学承担众多任务,但其他同学无事可做的情况,尽管这可能是由于那位同学比较优秀,但一味只将“重担”压在一个人身上,迟早会将其压垮,这也是那些优秀的人才最后离开团队的一大原因。因此,作为项目创办者,一定要练就一双“慧眼”,去寻找真正志同道合之人,同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采取“以优带劣”等方式均衡团队力量,不要急于求成,做好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