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根本转变
 
更新日期:2019-07-24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渊源和实践依据直接来自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人不断实现自身解放,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但迄今为止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渊源和实践依据直接来自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人不断实现自身解放,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但迄今为止,人的发展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内涵来说,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全面的本质”包括人能力的全面性、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性,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等。故而,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的智力、体力、审美力、创造力等全方位的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逻辑地包含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本质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在于私有制以及建基之上的社会分工,主观条件在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不是把人作为人来看待,而是把人作为物来看待。私有制的社会基础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主观条件造成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并最终导致人的片面、不自由的发展。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力量,并提出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首要地就是高度尊重人、关注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与“人是什么”不无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本质理论。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最经典的论述有两种:一是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二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界定各有侧重,前者强调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表现和特征;后者突出人的本质始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界定并不是完全不同、互不相干、甚至矛盾的,归根结底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劳动是个体的劳动,但是,个体的劳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有意义,而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劳动关系。因此,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种界定通过“劳动”实现了联结,劳动是人的本质最为根本、核心的要素,人的本质就是劳动的本质。这样,人对自己“全面的本质”的占有就转变为了人对自己劳动的全部占有,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自觉的劳动就具有了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劳动的自由自觉程度成为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指标。
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己任,劳动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全面发展根本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先后提出了“德智体”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标准,将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为道德力、智力、体力、审美能力等的发展。应该承认,“三要素”和“四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人的社会属性。“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并不能囊括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性和劳动者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性,二者仅仅表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部分属性。实践中,与“三要素”“四要素”论相对应,我国的教育方针先后经过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等的变化,教育的面向始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而非人本身。客观地说,这些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但无论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整体上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物本主义色彩,认识论上仍然将劳动置于教育之外,实质是将人置于教育之外。教育实践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处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以致劳动者走向社会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诸多掣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要层次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方针开始了从工具性向人本性的悄然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宗旨在于为人民服务,人自身的发展开始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仅是手段。十七大报告将教育纳入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并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明确了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立性地位,回归了人的尊严和本质,真正体现了人的目的性,实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才质量标准和教育方针价值取向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根本转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根本转变

下一篇: 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根本转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