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育上的泛娱乐化倾向
 
更新日期:2019-07-24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1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年来,泛娱乐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并在青年一代中有不少的拥趸者。由于承平日久,年轻一代生活条件总体优越,吃苦耐劳精神逐渐淡薄,不愿吃苦

 
近年来 ,泛娱乐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并在青年一代中有不少的拥趸者。由于承平日久,年轻一代生活条件总体优越,吃苦耐劳精神逐渐淡薄,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基本状态,成为泛娱乐主义的重点攻击对象。泛娱乐主义以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为核心,奉行“有趣即正义”的理念,以“有趣”作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依据。泛娱乐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呼应,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形式化和娱乐化倾向。为了提高课堂的抬头率,个别老师不得不取悦于学生,迎合学生并不高尚的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上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过分娱乐化”倾向。老师不再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是费尽心机研究教学方式方法。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了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现代富媒体教育手段,甚至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老师成了表演者和段子手。不可否认,适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至上而忽略教学内容本身,甚至利用低俗的方式迎合学生,势必本末导致,其结果是虽提高了课堂的抬头率和学生的满意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却并不能达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化和过分娱乐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无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助长泛娱乐主义和享受主义。
从词源来看,劳动一词包含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含义,其一是活动和行动,其二是劳苦。作为一种活动或行动,劳动不是娱乐,劳动意味着辛苦。但是,劳苦不是劳动的本质和最终目的,人们在劳动中体验劳动之苦的同时也体验到劳动之乐。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因此,学习本身就意味着辛苦,这也是学习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体验。但同时,学习也能让人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丰富的、多样的、持久的,既有获得知识之乐,也有被他人肯定之乐,还有对未来成功的期许之乐。学习是一种寓乐于苦的活动,苦是表象,乐才是本质。但是学习之乐绝不意味着将学习本身娱乐化。19世纪俄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俄国现代学校教育与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Ushinsky,K.D.,1824-1871)有感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带来的人们耽于享乐而无视快乐本身的获得以劳动为前提的现实,不无担心地指出“劳动不是一种游戏,也不是一种消遣,它从来就是一件严肃而又艰苦的事情。”学习亦如是。
教育上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是学生片面的、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教育上的泛娱乐化倾向否定奋斗的意义,弱化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二者都必然最终造成社会的全面退步和人的退化。新时代教育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人才质量标准体系中突出劳动的独立地位,强调五育并举,正是回应时代要求,针对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育上的泛娱乐化倾向

下一篇: 教育上的泛娱乐化倾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