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档案与建设   浏览次数:4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研究摘要:首先,从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入手,引出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其次,详细分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研究

摘要:首先,从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入手,引出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其次,详细分析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要素配置 市场机制 

一、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1、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生产、生活(消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不同角度对新农村建设美景进行描述。新农村建设内容广泛,形式各各异;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乡发展差距大,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低,但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实现农村现代化),要在低起点上达到高目标,需要对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社会要素配置应向“三农”倾斜,要素配置需要在要素配置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是指引导新农村建设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把其拥有支配权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配置到农村生产和生活中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改造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传统农村、农业和农民向现代农村、农业和农民转变,使传统“三农”过渡到现代“三农”, 实现“三农”现代化,彻底解决目前“三农”难题的机理和制度安排。可见,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它决定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进程,是构成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2.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的模式

第一. 公平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公平型和效率型。公平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是指新农村建设主体为了实现公平目标而把其拥有支配权的要素配置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改变农村贫穷落后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组织机理和制度安排。公平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作用主体包括政府、非盈利组织、捐赠个人和社会团体。

第二. 效率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效率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是指新农村建设主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把其拥有支配权的要素配置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并使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化,投入要素最大限度地增值,要素配置者获得最大回报率的组织机理和制度安排。效率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盈利性社会组织和个人,他们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

第三.公平型要素配置机制和效率型要素配置机制的关系。公平型要素配置机制和效率型要素配置机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要素配置的动因不同。公平型要素配置机制的要素配置主体把手中的要素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的动机是为了改善社会不公平状况。而效率型要素配置机制的要素配置主体配置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它们的相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要素配置要求相一致。无论是公平型还是效率型所配置的资源都要求达到优化配置状态,只有要素配置达到最优,才能实现社会最大公平和投资主体利润最大化。第二、结果相同。一方面,公平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虽然其要素配置主体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能给要素配置者带来安定团结及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无疑会给要素配置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效率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的要素配置主体投资“三农”的初始意图是获得利润最大化,但投资主体获得最大利润也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例如:广东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当初由8个农民凑8000元起家,他们以利润最大目标,以公司+农户模式开展经营,2007年公司规模已超100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参与公司经营,每户每年获利2万多元,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带动众多农民共同致富,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另外,公司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公司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2008年 5月14日下午,广东温氏集团通过新兴县民政局向灾区捐赠200万元现金。可见,要素配置主体的投资本意是先富起来,结果,在要素配置主体先富起来的过程中无意带动一大批其他社会成员致富,形成共同富裕的双赢局面,从而实现社会公平。##end##

3.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是属于效率型要素配置机制,是引导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已任,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着眼点,以得到最高投资回报率为衡量尺度,以要素优化配置为准绳,以市场信息为决策依据,把具有支配权的要素投放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实现最大利润化目标。

第二、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首先、要素产权清淅。要素配置主体对配置的要素拥有完整产权,即具有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要素配置主体只有拥有完整的产权才有资格决定手中掌握的要素何时配置?配置到哪里?以何种方式配置?这样要素配置主体才能按照市场信息来配置要素。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生产该产品有利可图,要素配置主体就把要素配置到生产该种产品中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2007年5月以来,生猪收购价格从10.4元/公斤左右一直上涨到2008年8月5日的 16.8元/公斤左右,养猪有利可图,企业和农户纷纷把生产要素配置到养猪行业来,扩大生猪生产。企业和农户之所以能对生猪价格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地调整要素配置,是因为企业和农户拥有这些要素的完整产权。

其次、市场信息充分。市场信息化非常发达,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都非常公开透明、要素配置主体轻而易举地获得与自己要素配置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这样,市场上的每一个要素配置主体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要素配置最优状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排除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要素配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要素配置最优化,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再次、要素配置具有完全自由性。要素配置主体把要素投入到一个行业或者把要素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要素都可以在各个行业之间自由配置,要素配置者总是能够及时地把要素从利润率较低的行业撤出,并配置到利润率更高的行业,素要素配置者在要素流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最后、充分竞争状态。要素配置主体众多,每个要素配置主体所拥有的要素量占整个市场要素总量的比例很小,即是单个要素配置主体的市场影响力非常小,一个要素配置主体的要素配置行为对市场价格几乎没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要素配置主体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左右能力。

二.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存在的问题

(1)土地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地产权不清。目前我国农地产权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地所有权不清。按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归乡镇、行政村和生产队三级集体所共有,在农地所有权当中这三级集体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这三级集体中各级集体占所有权的比重是多少?对这些问题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农地所有权主体含糊不清。农地所有权主体含糊不清使农地要素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其次,农地使用权不完整。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规定农民具有经营决策权,也即农民拥有完整的经营决策权利,但实际上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时常受到侵犯。农地的使用权受到限制,农民无法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要素配置。最后,农地的处置权缺失。由于农民没有农地的所有权,所以,农民根本没法对具有使用权的农地进行买卖、赠与、继承等,也即农民的农地处置权为零。由于农地产权不清制约了市场机制在土地要素配置发挥作用,最终导致土地要素配置难以达到优化状态。

第二、土地一级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一方面,政府控制着土地初级市场,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通过政府征地和卖地,政府成了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对农地买卖拥有绝对话语权,农地征收与买卖全由政府独自操纵着。在土地一级市场里农民几乎成为土地市场的局外人,行政村集体和生产队集体在法律上是农地的所有者之一,但在政治集权的制度环境中,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追随者,行政村必须听众乡镇政府的安排,生产队已解散。所以,在农地买卖中只有政府才具有话语权,这使土地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征地的赔偿标准没有统一规定,全由基层政府自己决定,基层政府随意压低农地征收赔偿标准,甚至随意克扣农民的征地补偿款项,农地买卖的定价格权完全控制在政府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2 )市场机制在资本和技术要素配置中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本和技术要素配置的市场环境差。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约44%,这里面己包括农民工,而划分城镇人口数的标准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由于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所以,在现阶段农民工还算不上真正的城镇人口,若把农民工的数量剔除,则我国城镇化水平会更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少,使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而农业用地因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不断减少,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和田块细碎化,目前广东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8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专用性强,经营规模小和田块细碎化使农民购买新的生产工具的行为变得不经济,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和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扩散。目前,广东省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5.9%,机械化播栽几乎空白,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第二、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配置中出现失灵现象。农业投资风险高,收益率低与资本的逐利性不兼容。一方面,农业生产对气候依赖性特别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光照强弱都是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风调雨顺能给农业产量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天灾会给农业生产致命打击。例如:2006年夏天四川盘地干旱使四川重庆区地颗粒无收,2008年春季我国南方冻雨灾害给南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由于气候变化莫测,使农业生产的产量不确定性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高。另一方面,农产品是低值品,具有体积大,易腐败,难贮藏,价格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农产品供给量变动会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农业投资市场风险大。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作用下,农业投资收益率低。而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农业投资收益率天生低下的特性必然会遭到资本的冷落,农业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工具更新换代缓慢,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停滞,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阻碍新农村建设。可见,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配置中失灵。

(3) 市场机制在人力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农村人力要素无法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要素产权清淅,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权合一,都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本来农村人力要素产权清淅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农村人力要素配置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导致农村人力要素配置出现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混乱性,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力要素配置的磨擦和碰撞,致使农村人力要素的功能和效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另外,户籍制度使农村人力要素配置充满粘性。户籍制度使人力要素具有地区性特征,在区域内部人力要素配置的户籍成本为零,在区域之间人力要素配置的户籍成本为正数,并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呈正相关。即一地区经济越发达,其居社会福利越好,则其户口的含金量越高,户口价值和价格就越高,其他地区的居民流入该地区也就越困难;目前北京市户口的黑市价格大约为40万元每个,这就意味着:其他地区居民要想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北京并成为具有北京户口的真正北京人最少要花40万元,否则,他来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却享受不到北京市政府为其居民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户籍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村人力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

(4) 市场机制在综合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息不充分,要素配置主体决策失误,导致要素无法优化配置。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低,农产品供求失衡容易引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波动,致使资源无法优化配置,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当要素配置主体由于信息掌握不充分,把过多的生产要素配置于生产某种农产品时,该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结果使要素配置主体的总收益减少,利润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相反,当要素配置主体由于信息掌握不充分,把过少的要素配置于生产某种农产品时,该农产品供小于求,其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供给量减少的幅度,结果市场农产品价格飙升。农产品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农产品价格也是影响工业原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重要因素。所以,若果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会增加生产成本,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社会民众饱受高物价折磨,人民福利减少,整个社会要素配置容易出现混乱,要素配置难以得到优化。例如,2007年4月以来,猪肉、禽蛋、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煤电油等基础原材料产品供应紧张,导致我国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紧的贷币政策,连续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经营困难重重而倒闭。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经济增长减缓,就业困难,社会福利损失,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

第二、市场要素配置收益规律在农业要素配置中失效。一方面、对于私人产品,农业要素配置收益率与市场机制要素配置收益规律相背离。农业要素配置发挥作用的周期长,并且要素配置效果的好坏受到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这决定农业要素配置效率天生偏低特性,农业要素配置面临风险大,收益率低的尴尬,这与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市场经济要素配置收益规律相违背,市场要素配置收益规律在农业要素配置中失效。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而言,市场机制引导农业要素配置失效。农村公共道路、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等特性,并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搭便车行为,私人性质的要素主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要素配置到公共产品供给中去,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然而是,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对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收益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市场机制引导要素向公共产品配置显得苍白无力。

三. 优化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措施

1. 优化市场机制在土地要素配置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总数逐步减少,并且,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发展,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日益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2万亿元,政府有能力为农村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意味着目前我国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的条件已成熟,因此,政府应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土地产权改革,还给农民一个清淅完整的土地产权,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提供良好的土地产权制度保障。

第二、建立健全土地一级市场。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完全垄断局面,开放土地一级市场,让农民、开发商和需要用地的厂商、单位和个人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买卖土地,使市场机制在土地要素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切实地转变职能,从土地一级市场中退出,成为土地一级市场的监督者和管理者,政府把主要力量放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使土地一级市场的交易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下,在规范有序中公平竞争,使土地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杜绝由于政府操纵土地市场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和土地浪费行为,实现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

2 .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本和技术要素优化配置的措施

第一、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首先,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城镇吸纳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能有机会到城镇就业、生活和定居,减少农村居民;其次,废除户籍制度,扫除人力要素流动的最大障碍,使农民工变成工人,政府帮助他们把家属带到城市中来,这不但减少农民,而且能减少交通压力,消除春运的特有的交通繁忙,减少人力要素流动成本,有利于人力要素优化配置。再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强消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最后,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城乡居民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例如,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城乡居民给予三年免征税收的优惠政策,协助他们贷款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或者政府给予他们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通过以上措施大量减少农民,扩大农民经营规模,促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机构成,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特性,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业投资者时常会受到风险袭击,致使他们经济受到重大损失,影响他们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热情。因此,有必要发展农业保险业,分散他们的投资风险,降低风险对他们的危害程度,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减少他们因遭遇风险袭击而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使要素配置主体把更多的资金要素配置到农业中去,促进新农村建设。

3. 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本要素优化配置的措施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户籍制度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要素优化配置的绊脚石,取消户籍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要素优化配置扫清障碍。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到的人数众多,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城镇居民)的利益,政府应采取既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使他们获得福利存量不变,在相当一段时间他们的社会福利水平保持不变。而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直到几乎完全一样,既得利益集团消失,户籍制度改革阻力消失。然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则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提高综合要素配置的措施

第一、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市场信息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并且,对个人来说,收集整理市场信息成本非常高昂;而对政府而言,政府在收集整理市场信息中具有独到的优势:首先,政府拥有众多与市场信息有关的职能部门,例如,工商、税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局)等,这些部门或者拥市场信息,或者与市场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具有收集整理信息的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收集整理市场信息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收集整理市场信息的速度,并提高市场信息的利用效率。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工商、税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局)等职能部门的优势把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现状、今后趋势等相关信息收集起来,并建立信息平台,把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出去,供要素配置主体进行要素配置决策参考。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可提高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促使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优化。

第二、政府宏观调控使农业外部经济内部化。农业的正外部性使农业要素配置主体无法得到要素配置产生的全部收益,即出现要素配置收益外溢现象,要素配置无法使要素配置主体实现个人的利润最大化。这挫伤了要素配置主体把要素配置于农业的积极性。这会使农业要素配置过少,农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农业基础不牢固,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社会经济要素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导致社会福利损失。为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政府应当给予农业要素配置主体补贴,补贴的额度与其农业要素配置的收益外溢总额相等产,使农业要素配置外部经济内部化,矫正农业要素配置的外部经济,调动要素配置主体把要素配置于农业,增加农业要素配置的总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天柱,财政投融资: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经济问题,1996,12,52-55

2、国土资源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国土资源,2007,10,59

3、何盛明,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改变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财政研究,2001.9.11-12

4、陈昭锋,南通市和无锡市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研究,江苏统计1999.3.10-13

5、秦晖,农民流动与经济要素配置优化,__清华大学学生农村调查报告(一),改革,1996.3.60-67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market factor allocation mechanism

Address: 5 Hill Road, Guangzhou City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ip code: 510642
   Abstract: First, the el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tart targeting mechanism, lea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market factor allocation mechanism, followed b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lements of the alloc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o strengthen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lement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building new elements targeting the rural market mechanisms



[1]本文是广东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2]本文是广东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研究

下一篇: 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