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众多的知名品牌,在短短十几年里相继消亡或陨落,其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又有企业自身内部原因。
就外因来说,首先,短缺经济时代结束,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无所适从。伴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国范围内个体私营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市场竞争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剧。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些知名品牌,由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缺乏竞争思维和足够的经验准备,面对市场的强烈冲击,无法应对,逐步败下阵来。
第二,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对轻工业品牌产生了“挤出效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山西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客观地讲,站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与发展水平上,确立和实施这一战略是符合当时山西的实际情况的。但是由于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对轻工业及名牌重视不够,甚至产生了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山西大多数轻工业名牌最终消失。“六五”“七五”期间,为深入推进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国家给予了大量投资,10年内,山西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累计完成5464亿元(含省内投资),是建国后30年投资总额的5倍。上世纪80年代,正值乡镇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时期,蜂拥而起的乡镇企业对煤炭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资源红利以及市场需求的驱使下,在中央及地方有关政策指引下,一时间,政府办煤矿、国企办煤矿、商店办煤矿、学校办煤矿、军队办煤矿,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山西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为主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产业的过度繁荣,正如“狼毒花”一般,吸纳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其他产业长期处于失血或缺血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挤出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山西不仅是一个重工业大省,轻工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当时山西的轻工业名牌有的曾获全国大奖,有的曾获一等奖,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有的甚至畅销国外,供不应求。当然,山西这些名牌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的导向作用与煤炭产业的过度繁荣是导致这些名牌最终衰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恶劣,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改革开放初
期,全社全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甚至连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哪个商品名气大,比较畅销,不法商人就假冒哪个商品,这些假冒商品质量低劣、售价低廉,导致很多名牌产品遭到假冒厂家和假冒产品的“围剿”,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把一个名牌产品挤出市场。曾今名噪一时的华杰电子表就曾遭遇假冒产品的侵扰,不仅在山西、河北、福建等地出现假冒产品,就连东南亚市场上也出现了假冒者,石家庄一个集贸市场一次就查获假冒华杰表上千块。“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附近,都能看到假冒华杰表”,华杰的创始人崔晋宏在接受访谈时说,“老百姓分不清真假,买到假表戴几天坏了,以为是华杰表质量不行。”市场秩序的混乱,让华杰付出了惨重代价。再如,太原日用化学总厂生产的双塔牌和迎泽牌肥皂,其原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棕榈油等,而河北假冒工厂采用的是棉籽榨油后剩下的棉油泥,质量低劣且没有真品的香味。真正的“双塔”、“迎泽”肥皂一箱出厂价为20多元,但这些假冒肥皂每箱售价仅十多元,在市场上却很有竞争力。在众多假冒商品的争食下,太原日用化学总厂最终垮塌。
第四,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华杰电子表
的衰落与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电子表流行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价格昂贵且需要手动上弦的机械表,与此相比电子表价格低廉且使用十分方便,因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并逐步取代了机械表。但随着科技进步,走时准确、款式美观、价格适宜的石英表问世,越来越受到收入水平日益提升的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华杰牌电子表也因此难逃市场的冷落。再如,平遥火柴自清光绪十八年建厂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一直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打火机技术不断成熟,人们消费方式发生改变,国内消费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火柴业成为夕阳产业,平遥火柴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五,“商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山
西地处内陆,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官本位思想一直比较严重,“商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仍然十分盛行。一些知名品牌的企业家,一旦干出成绩往往就被调离他们熟悉的企业,提拔为行政领导。表面上看是企业家受到了重视,而客观上对原品牌企业起了负面影响。当时山西许多优秀品牌企业因企业家的更换、企业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改变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山东的一些品牌企业却因避免了这一现象,逐步成长起来,如山东海尔、青岛啤酒、青岛双星等企业的老总几十年陪伴企业一起成长,逐步由小企业发展为中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跨国公司。
就内因而言,首先,创新不足是多数名牌企业衰落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初,山西多数品牌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宁可花巨资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也不愿把资金投在科技研发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海棠洗衣机,从1985年引进日本双桶洗衣机生产技术以后,一直到1995年,海棠没有进行过产品创新,正如海棠电器原董事长李庆怀所说:“一个产品吃了10年,一直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老一套管理体制不愿让新东西进来”。而在此期间,南方的一些洗衣机厂不断开发新品牌、增加新品种和新功能,特别是海尔、小天鹅等年轻品牌依靠创新迅速占领市场。在层出不穷的新产品的竞争下,海棠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产品严重积压。再如山西无线电厂生产的春笋牌电视机,一度在全国技术领先,但面对后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机利润下降,而省里和厂里不能居安思危拿出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最终落伍被市场淘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个品牌墨守成规,坐吃老本而不创新,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