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对担当一词的解释为“担负;承当”,而敢于担负、勇于承当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首先具有较高的人格目标,具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可见,担当是一种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在《论语》中就体现为理想人格的培养。
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是《论语》中担当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蒋国保先生在《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一文中“将理想人格分为现实的理想人格与可能的理想人格” 。现实的理想人格就是指君子,可能的理想人格就是指圣人,君子和圣人是《论语》中所提到的两种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对于圣人,孔子将其视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以尧、舜、禹、泰伯等古圣先贤为原型,对其进行总结和尊崇。《论语·泰伯》孔子称赞尧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称赞舜禹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称赞泰伯曰:“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就圣人这种可能的理想人格而言,孔子在《论语》中对他的态度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可见,孔子对其虽然仰慕,但深感普通人难以企及,所以将理想人格培养重点放在现实的理想人格这一层面,即君子人格的培养,通过培养君子人格,阐释弘扬担当思想。
孔子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培养,这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所出现的百余次数便可见一斑。如何培养君子人格进而树立担当思想?《论语》中虽对君子人格标准进行了诸多解释,但《论语·宪问》中对于君子的解释或颇具代表性。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所谓被称之为君子,必须同时具备仁、智、勇三种素质。因此,君子人格的培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君子首先要是一名仁者,“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子看来,君子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仁,如果丢失了仁,那么将声名狼藉。君子要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来使他人、使百姓得以安。其次,君子还要是一位智者,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在知识方面要做到博学,同时要有礼制进行约束,要内外兼修,就像《论语•雍也》中所说的那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此外,君子还要是一位勇者,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但所谓的勇要以义为基础,“君子义以为上……有勇而无义为乱” [4](188)。在孔子看来,义勇双全方为君子。
《论语》中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为担当思想提供了动力,通过追求理想人格,进而对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纲领进行建构,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对担当思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