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士正因为具有担当思想,希望个人能够勇担使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所以面对世境人情时,往往会有所担忧,如担忧世道是否沦丧、个人能力是否具备,彼此之间是否理解等等。可见,忧患意识是儒家担当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孔子身上有突出表现。
孔子一生,志在匡救世道,他怀有理想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如在郑国时,与弟子走散,自己独立东门却被他人讥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狗”,这正是其个人抱负得不到实现所导致内心忧患异常这一形象心态的集中写照。在《论语》中,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道、忧己、忧人三个方面。
《论语》中的忧患意识首先表现为“忧道”。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可见,孔子认为,君子应当铁肩担道义,志在谋道、忧道 ,而不是将心思放在温饱等日常杂事之上。具体而言,《论语》中所忧之道大体有三。一为担忧礼乐道统的颠覆:春秋末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甚为担忧,当看到鲁国大夫季氏僭用天子“八佾舞于庭” 之礼乐规格时,将这种担忧转发为愤怒,感慨如果此事都可忍受,那还有何事不可忍受!二为担忧社会道德的沦丧:在《论语·述而》中,“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孔子明确指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注重道德修养、不讲习学习知识等道德沦丧现象,并表达了个人担忧。三为担忧济世之道的传承:孔子弟子虽多,但其认为尊礼好学、可以传承本人济世之道的学生却少之又少。《论语·先进》中,季康子曾经问过孔子,其弟子中何人较为好学优秀,孔子明确回复弟子中颜回颇为优秀,可传其衣钵,却无奈早逝,而“今也则亡” 。面对这种窘迫的局面,孔子对济世之道的传承问题颇为担忧,因此,颜回之死令其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 的感慨。
《论语》中的忧患意识其次表现为“忧己”。这种“忧己”即是担忧自己能力是否足以担当其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在《论语》中,这种“忧己”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自我反省。如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弟子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等等。这种定时的自我反省是“忧己”的重要指向,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在向他人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正是一种自我担当!
《论语》中的忧患意识还表现为“忧人”。君子担当治国之道,任重道远,却忧虑自己的这种担当行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可。《论语·宪问》中,孔子感慨道:“‘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也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以上言论,孔子均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世间无人能够理解他,自己不会怨天尤人,因为理解他的只有天,同时担忧世人不能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