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传统工科的工程伦理教育问题
 
更新日期:2019-07-26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浏览次数:19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完备、专业齐全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完备、专业齐全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CDIO改革”、“创新创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年6月,我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始形成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得到了国际认可。近年来,在“大工程观”的引领下,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例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最新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部分工科高校已经开设了独立的工程伦理学课程,出版了多部工程伦理自编教材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的需要。
(一)对工程伦理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未形成共识。传统工程教育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等“硬知识”,强调工程自然属性,忽视其社会属性,对工程伦理问题没有给予应有重视,甚至存在“技术中性论”等误区。许多工科高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都没有提出明确的工程伦理教育要求。其次,工程伦理教育边缘化。工程伦理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工程伦理教育被视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大多数工科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更缺乏完整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工程伦理教育的独立性和系统性被忽视。第三,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不全面。普遍将工程伦理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工程伦理的识别、分析、预测、判断、决策等工程伦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不重视与工程活动过程和后果相关的责任意识教育。狭隘的、强调动机而忽视后果的德育模式的理念型伦理教育不能适应高风险、高复杂性的现代科技和工程实践的要求。
(二)工程伦理教育基础薄弱
工程伦理学在我国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专业人才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削弱了工程伦理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成建制的工程伦理学人才培养渠道,导致目前具有伦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十分匮乏,工程伦理师资普遍短缺。在课堂方面,许多工科高校的工程伦理课程主要由哲学、思政、德育等教师承担,大多数师资缺少工程技术背景,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共鸣。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缺乏研究基础和学术积累,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往往流于表面,甚至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在教材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工程伦理教学大纲以及丰富的教材体系,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的伦理认知、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活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由于师资和教材等不足,很多高校只能将工程伦理纳入思政和德育课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工程伦理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保障。
(三)工程伦理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工程伦理制度的完善和保障,特别是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职业认证制度。以美国为例,在教育认证方面,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要求“凡欲通过认证的工程学学科必须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整个工程学科教育规划之中”;在职业认证方面,ABET将工程伦理内容纳入注册工程师考试范围,各类工程团体都制定了伦理章程并明确要求“工程师在履行其职业责任时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放在首位”。这些相互联系的认证制度引发了美国工科高校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我国工程伦理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工程专业认证和职业认证制度不完善,使得工程伦理教育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工程专业认证和职业认证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工程伦理的要求,关注职业道德甚于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宏观伦理,不同认证体系之间的内容和标准没有统一、缺乏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有关工程伦理的要求也仅限于模糊的总体表述,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操作要求。此外,绝大多数工程社团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伦理章程和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
(四)工程伦理教育效果欠佳
当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引发学生“抗拒心理”;第二,缺乏实践教育活动,工程伦理教育纸上谈兵,忽视了学生工程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结合最新的工程伦理实践案例,工程伦理教育与行业发展脱节;第四,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还达不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关调查也反映了当前工程伦理教育效果欠佳的状况: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认知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工程伦理相关概念认识比较肤浅、对工程伦理规范等内容了解支离破碎、对工程实施中的利益冲突认识不全面、对工程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界定不清晰等;有近六成大学生主要通过网路和电视等媒体获得仅有的一些工程伦理知识,而通过课堂途径获得的比例却不到两成;经常参加工程实践的学生比例极低,六成以上学生从来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可见,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与效果令人担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统工科的工程伦理教育问题

下一篇: 传统工科的工程伦理教育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