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党报传媒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的技术支撑
 
更新日期:2019-07-26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33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建设融媒体中心,为党报传媒融媒实践高效运行提供支撑媒体融合不是传播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媒介的有机融合,为使多种媒介互相配合,高效运行,

 
1 建设融媒体中心,为党报传媒融媒实践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媒体融合不是传播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媒介的有机融合,为使多种媒介互相配合,高效运行,需要建立融媒体中心,对整个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进行重新改造,提升党报传媒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现在多数党报传媒正在建设的“中央厨房”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提升采编发效率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尽管不同党报传媒所建设的“中央厨房”各有不同特点,但一般都包含融媒工作平台、融媒技术支撑体系、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以及融媒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四个组成部分。融媒工作平台是跨媒体融合的集中办公平台,保证不同媒介的融合人员能够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办公;融媒技术支撑体系主要为融媒产品生产和传播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是为了适应报、网、端、微、视等多媒体的融合生产与传播,对新闻的采编发流程进行系统构造和管理,使多种媒体的新闻生产和发布高效快速的实现;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主要用于提升党报传媒的融媒实践效果,通过对党报传媒自身的影响力分析、选题反馈以及对竞争媒体的分析,提升内容品质,完善传播渠道,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4年,人民日报专门成立了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中央厨房”项目建设,现已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内容生产、协作、分发业务模式,实现了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自人民日报开启“中央厨房”建设以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多家党报传媒陆续建起了“中央厨房”,为媒体融合奠定了技术支撑,其它党报传媒也开启或正在筹建融媒体技术平台。2016年,人民日报与腾讯云合作,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媒体融合云平台,该平台可向全国媒体行业提供安全的媒体融合平台和云服务体系。2017年,部分实力雄厚的党报传媒着手开发能吸纳外部媒体机构入驻的融媒技术平台。比如新华社开发出“现场云”全国融媒服务平台,人民日报与新浪微博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这两家平台都已经有上百家媒体机构入驻;江西日报社自主研发的“赣鄱云”,以移动直播功能为特色,可同时支持500个“中央厨房”、5000个媒体终端联网运行。
2 发展大数据技术,重建党报传媒用户连接
党报传媒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的目的是获得长期、忠诚、有价值的用户。当前,党报传媒最大的困惑就是大量用户的散失,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重建党报传媒的用户连接并帮助自身进行转型升级。党报传媒在融媒实践中可以建立用户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和传媒智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消费者的消费意向,为消费者提供最有价值的新闻产品和咨询服务。首先,党报传媒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新闻信息消费意向,为用户提供精准匹配的阅读内容,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其次,党报传媒可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内容数据库,通过对当前海量的文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提炼出对消费者非常有用的信息,从而为国家政策制定、企业决策以及个体决策提供服务,实现党报传媒由“内容为王”向注重信息智能化匹配的“信息服务为王”转变。再次,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传媒智库。比如光明日报就利用自己的丰富资源建设智库,为社会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2014年创立理论周刊《智库》版,2015年成立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2017年建立“光明智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智媒体转型,打造系列传媒智库,构建南方传媒智库矩阵,力图通过构建层级高端、规模庞大的专家库,推出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内容产品,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特色型智慧服务。
3 引入人工智能,提升党报传媒生产和传播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传媒上的运用也日益广泛。传媒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程序对搜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可高效地自动生成或协同媒体从业者完成新闻的采集、撰写、推荐和传播播报,从而起到提升媒体内容采集生产效率、丰富新闻产品形态、强化内容传播效果的功效。在新闻信息采集方面,传感器新闻、语音识别技术、无人机航拍,为信息智能化收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语音新闻生成,机器人审稿等提升了新闻写作和发行的速度,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新闻写作能力会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机器人文本阅读和文本结构分析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写出的文章风格也会不断多元化;在新闻策划和信息推送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智能化抓取热门话题,基于用户洞察的数据分析,可以智能化配置内容,使合适的资讯配送给合适的用户,大大提升资讯配送的效率。党报传媒要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也必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新闻策划更加精准、新闻生产更加智能、新闻传播更加高效。2015年,新华社推出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用于完成体育赛事稿件和财经稿件的自动撰写。2017年,南方都市报推出写稿机器人“小南”。2017年12月26 日,新华社宣布,由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落地。新华社的这一人工智能平台能行使新闻的采编发、版权的监测、用户的跟踪、与用户的交流沟通等功能,可以大大提升传媒内容生产力、内容真实性、内容服务的精准性。
4 运用VR、AR等技术,增强党报传媒的黏性。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是传媒领域正在全力推行的两项新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提供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使用户沉浸其中,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与环境和对象物连为一体的沉浸式传播优势。AR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使真实的场景和虚拟的物体同时存在,大大增强感知的效果。党报传媒融媒实践中,运用AR技术能够使纸媒的空间容量大大增加,感受形式也趋于立体化。VR和AR技术能帮助用户拓展新闻信息中感受到时间空间范围。VR技术能使用户瞬间“抵达”新闻现场,并对新闻现场进行360度全景审视,减少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衰减”。AR技术可将音视频等多维信息“叠加”到文本之上,大大提升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延伸”用户对新闻事件的“感知阈”。在最近两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党报传媒频频使用VR视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中国经济网推出2017两会VR直播;人民网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盛会进行全程VR直播;厦门日报社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前与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制作发布“VR720°全景看厦门”;光明网上线了VR虚拟体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解放军报社在建军90周年之际推出了增强现实(AR)读报系统,将头版图片与网站视频链接起来,使沉静的纸报变得生动。杭州日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推出AR新闻板块,实现传统媒体与AR互动技术的结合。在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中,VR、AR技术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感知效果,提升了党报传媒的黏性。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党报传媒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的技术支撑

下一篇: 党报传媒丰富和发展融媒实践的技术支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