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吴宅与杨宅关系考究
 
更新日期:2019-07-29   来源:浙江档案   浏览次数:28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南宋皇后宅大多并非皇后常住,比如高宗去世后,吴太后是长居住在德寿宫的,而不居于吴府。皇后宅除了皇后归谒时居住之外还有家庙祭祀以及教育等作用。

 
南宋皇后宅大多并非皇后常住,比如高宗去世后,吴太后是长居住在德寿宫的,而不居于吴府。皇后宅除了皇后归谒时居住之外还有家庙祭祀以及教育等作用。皇后去世后,其亲戚子侄会继续居住,比如杨皇后去世后他的侄子便在其内居住,吴太后宅亦是其侄居住。因为最主要的居住作用被淡化了,所以皇后宅或者说后戚宅对于皇后本身便只是一个形式,但这个形式却又代表了皇后的面子,也轻视敷衍不得。两座皇后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有相似处,也有各自特点。
(1)二者关系
二宅在相似性方面,包括规格上与皇后本人的匹配度、两宅完备的设施。在园林方面,杨皇后宅假山、方池配备完善,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庭院中部的一座方池,还有其北部的假山。而文献中对吴皇后宅描写有“麓后高数级,登汲于瓮,泄之以管,淙淙环佩声,入方池。池方五尺,画艮震於扁”,吴皇后宅有“麓”有“方池”,池方五尺,这与杨皇后宅遗址的考古发掘出的园林遗址相似。《南宋杭州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院园林遗址考》中认为“吴皇后宅是采用将水储注在假山顶的容器内,然后缓缓注入方池中的一种手段,可以想象杨皇后宅遗址中的假山和方池理法很有可能也是采用这样手段。”据研究这种假山方池的园林建造方式在宋代是极为流行的,况且二位皇后相差年代不远,所以二者有此相似处是极有可能的。
其次,在园林特色方面,二宅又不尽相同,各具特点。在设计上,或是负责建筑的衙门的揣测上意,或是皇后本人亲自指点。二府的园艺都符合二后的喜好。据文献记载,吴太后府是“依雉堞有平地可坛,圜植碧桃,有石可棋而坐......而藤蔓联络,花竹映带,鸟啼鹤唳,寂如山林”。二府的园林建造意境深远,假山、池水这虽是南宋园林的标配,但杨皇后府的月台,吴太后府的有可坐而棋的石头,花草掩映之间,实在是一处养尊处优的好地方!
杨皇后府除月台和庭院外,一些学者根据杨皇后的文学作品如《题菊花图》等推知其最喜爱的植物为菊花,故鲍沁星学者猜测“以菊花来体现思想的表现手段也非常有可能成为杨皇后的宅院园林最大特色。”
(2)原因
首先,从建筑主要承担者来分析。《宋会要辑稿》中表明杨皇后宅建筑的设计和修建为转运司、修内司和两浙转运司负责。这些衙门在设计时并非凭空想象,定要根据前朝园林规格或是仿照之前曾筑建过的园林及住宅。而对于建造皇后宅的如修内司这些衙门最方便也最不容易出差错的方法便是在建造杨皇后宅时仿照吴府进行建筑。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南宋虽然园林有继承前朝风格,比如假山和方池,但是根据洪铭聪的《南宋皇后家庙制的发展》可知皇后家庙制度为南宋独创。所以家庙在规格建制上无可参考。到了南宋中期杨皇后时,唯可考者便是从1127年(即南宋建国)以来所建过的其它皇后家庙,而吴宅便是最重要的一个。所以,吴皇后宅在宋代园林史上有其独创性。
南宋许多皇后宅互相距离不远,非常集群。在《南宋临安杨皇后遗址考》中有“其中10处集中分布在临安城中两处,中部‘后市街-将军桥’4座,东部‘荐桥-崇新门6座’”。但是只有杨皇后宅和吴府是不与他们同在的,杨皇后宅距离清波门不远,在临安城西。而吴府在与之相对的临安城东,从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来看,她们二后的地位、身份也是殊于其他皇后、太后的。所以建筑时也很容易按照身份等级相似规格的建筑进行模仿。
其次,从杨皇后自身经历来分析。前文在论述吴皇后与杨皇后关系时已经提到过,杨皇后文学水平纯熟,文学史上的“杨娃”“杨妹子”都是其笔名,给后世留下许多许多题画诗。这种艺术大师,对自己的宅第自然挑剔,笔者猜测甚至可能亲自指点。杨皇后和吴太后文学、艺术水平都极高,不次于当时的士大夫,所以对美有独到的见解,甚至在艺术审美上也可能有极大的相似性。《南宋建筑史》中有:“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开始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象外之旨”,于此可见宋代宅第主人或设计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宅第建设影响很大。
第三,在地理位置方面,二宅都是因地制宜。所以在形制方面,是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制建造,也给了设计者发挥的空间,这成为二宅有自身的艺术特色的原因之一。据文献记载,杨皇后宅在漾沙坑,距清波门不远,杨皇后宅园中的假山“可眺望不远处吴山、紫阳山之上的各种风景”,可见此园可馆并非仅此园景,还可与园外大风景联系到一起。对于吴宅,则有“堂依城南”和“面直吴山”,亦有因地制宜的设计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吴宅与杨宅关系考究

下一篇: 吴宅与杨宅关系考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