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归因分析
 
更新日期:2019-07-30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社会:技术理性主义的影响教育并非超社会组织结构,而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现象无不镶嵌社会的印迹,因学前教育自身的

 
(一)社会:技术理性主义的影响
教育并非超社会组织结构,而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现象无不镶嵌社会的印迹,因学前教育自身的脆弱性,表现更甚。在我国学前教育艰难的发展进程中,深深印刻着历史时代沧桑。技术理性主义似乎成为当今时代精神,无远弗届,作为师范教育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幼儿教师教育通常是通过严格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强化的技能训练来培养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熟悉“三学六法”的学前教育知识,掌握“说”,“唱”,“弹”,“跳”,“画”等一整套幼儿教师技能。当前,技术理性主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所培育出来的幼儿教师,极易被异化为一种教学“工具”。换言之,学前教师自身“师范精神”的自然本能无法充分被唤醒,难以藉此持久支撑学前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生活。以致“身怀武艺”的教师只能成为学前教育活动的前台表演者,而不能从人类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领儿童、成全儿童,“最终将教育的人性和生命的本质异化为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学前教师也未能以教育者为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
(二)学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冲突
由于技术理性主义“深入人心”,学校管理者为迎合学前教育相关利益群体,尤其就市场、学生及其家长,频频作出让步。以致“培养全面和谐的人”的高等教育目的难以经由各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就不同高校而言,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化积淀、学科优势、教师队伍、教学设备,乃至培养目标等均独具特色。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在国家教育目的指引下,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均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即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幼儿教师。换句话说,应要求该专业本科生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具有“师范精神”的人,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准幼儿园教师。这就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相互支撑,联动发展。但在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影响下,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定位逐渐偏离了教育目的的轨道,课程体系设置“随行入市”,追风跟风,重显性的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轻隐性基础理论课程,最终导致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教育目的冲突。
(三)学生:为在就业市场“不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是教育“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走向。当前中专、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等四个层次的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中,中专和专科学校均注重“艺术技能”培养,而且多积淀了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常常表现出胜于“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趋势,正迎合了当下社会心态。在全国各地幼儿园招聘市场中,“技能”,尤其是“艺术技能”这一“看得见”的知识,将成为考核首要条件,忽略基础理论及职业认同、专业情意的考核,显然中专和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适销对路”,而本科生却甚至受人歧视,这使许多本科生及其学校为了彰显自身较中专生和专科生的优势,更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强化“看得见”的“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宁可牺牲“看不见”却能使幼儿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归因分析

下一篇: 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归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