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自然体验
 
更新日期:2019-07-31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浏览次数:2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现实困境: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透视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审视生态文明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主要体

 
(一)现实困境: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透视
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审视生态文明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崇尚工具理性的教育观遮蔽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发挥着引导和统领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求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承认和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以治理和控制自然的启蒙理念为特征,伴随着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兴起,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如何通过大规模地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现代教育以工具理性为主要特征,将人以自然界主宰者的身份从自然中剥离出来,认为自然只是人类利用的工具,漠视自然对人类精神价值和情感世界的影响,向学生传递着“人类中心”的狭隘观念,使其以傲慢的姿态远离自然。
二是学科的精细分化割裂了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环境本身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要求学生将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从宏观层面去认识自然,掌握博物学的知识。然而,社会分工导致的学科分化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通过零碎的学科课程渗透的方式进行,关于自然的教育内容被分散至各个学科内容体系中,这不仅割裂了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关联,也离散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同时生态问题是系统的复杂性环境问题,过度分化的学科体系使得学生在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从某个单一角度去考虑,忽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无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之效。
三是封闭的知识传递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在地化体验。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与工业文明社会相匹配的模式,它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所遵循的原则与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互不兼容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学生在地化的自然体验,而现代教育在根蒂上是一种离土教育,是一种疏离自然、远离生活的教育。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以书本为“源”,采用封闭的室内知识传递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地禁锢了学生的身体活动,限制了他们的自然视野和感受自然的权利。对抽象的文字和语言的过度使用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不仅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形式的抽象化,也逐渐削弱了学生感知自然的能力。学生在缺乏自然性和体验性的教育中丧失对自然的归属感,容易迷失自我,可见脱离自然体验基础的生态文明教育,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的。
(二)本质回归: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之需
为改变生态文明教育的“离土化”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呼唤青少年回归自然之中,通过亲历亲行的体验活动亲近自然,获得对自然的宏观认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作用。
1. 生态文明教育呼唤回归自然的“热土教育”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空间受到控制和挤压,人们越来越少有机会接触自然。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亦或是偏远的乡村小镇,环境的污染现象都令人触目惊心,人类对自然的漠视是长期与自然脱离造成的结果。走出现代工业文明的困境,走向生态文明,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美国精神与可持续中心主任克里斯汀认为“由于现代人缺乏与自然的真实联系,生态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现代人建立与自然的真实联系。”就中国目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而言,回归自然的教育方式很少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实施,传统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避免生态虚无感,生态文明教育有必要提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热土教育”,增强学生与自然的关联,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归属感和深切的责任感。
2.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亲历亲行的“在地体验”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它还承担着引导人们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自然的行为规范。然而,价值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一样可以经过学科化、直观化而成为“显学”,它总是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相对“隐形”地存在。打破“人类中心”的价值观念,克服人类对自然的傲慢心理,需要人们走入自然,亲近自然。进行价值教育不可缺少价值主体的亲身实践与身体力行,离开了价值主体的实质性参与,不能构成价值教育的全部过程。这种价值渗透的教育作用在传统的教育中是微乎其微的,需要让学生在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获得对自然的整体认知。面对人与自然割裂的现状,生态文明教育有责任向人们展示自然现状,更有义务引导人们基于自然对环境进行审视,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和辨识中形成对大自然的宏观认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自然体验

下一篇: 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自然体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