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求多方协同支持,助力自然体验教育的良好开展
自然体验教育的良好实施应当得到政府机构、学校、社会和家长等多主体的共同支持。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强有力的调控作用和向导作用,将自然体验教育的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自然体验教育的开展,为自然体验教育开展提供物质资源,如我们国家于21世纪相继出台政策依靠湿地、森林、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等资源创建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就为自然体验教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所。政府部门还应当提供理论研究上的支持,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协调各项工作,鼓励高校对自然体验教育展开理论研究,并深入中小学进行实践指导,形成稳定有效的U-S-G合作模式,保障自然体验教育的顺利实施。
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发挥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作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积极引入自然体验教育理念,寻求与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学校的领导者必须充分理解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理念,成为自然体验教育的引领者,在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为自然体验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以及物资等保障,通过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等活动打造低碳循环的可持续有机校园环境与设施,为开展自然体验教育提供充足的校本资源。
社会公众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者,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自2010年以来,中国民间的自然教育行业机构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体验教育的推广和传播。 同时,家长应当成为自然体验活动的重要合作者,中国大多数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惧怕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受到伤害,将其与自然隔离,剥夺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权利,这对孩子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作为家长,应当松开双手,摒除焦虑,积极带领孩子参与自然体验亲子活动,和孩子一同体验自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中的自然行业团体可以通过合作开展自然体验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自然体验教育机制,共同助力自然体验教育的良好实施。
(二)打造校本特色课程,规范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形态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有指定的教材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中小学进行自主的规划和开发,这就为中小学实施自然体验教育提供了一条广阔的可行路径。自然体验教育应当构建一种综合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有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成功,总结这些学校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开展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的基本经验。
开展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拓展校本资源,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之上,吸纳本地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与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展开合作,丰富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如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依靠当地的红树林湿地、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南亚热带植物园等资源开发出雷州半岛特色生态资源校本课程,既解决了校本课程的资源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其次,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要突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然性和体验性。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遵从的基本理念应是:在自然中体验。虽然理念看上去简单,但却代表了一种巨大的课堂范式的转变。自然体验课程需要将课堂场所转移到自然环境中,是一项灵活开放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并反映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思考。例如广州外国语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倡导该理念,以实验室为基地,通过外出考察、组织科普活动等方式开展“生态浮岛”校本课程,师生共同建设校园特有的生态浮岛,彰显了学校特色。再次,学校要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促进多种学科融合贯通。学校应积极采用生态主题活动、生态项目研究、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方式开展自然体验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多种活动方式的融会贯通,实现跨学科的有机整合,如江苏省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开发的“生态璞育”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美术等众多学科,通过开展生态种植课程、生态艺术创作、围绕生态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最后,学校还应重视课程评价环节。学校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态度,通过积极性评价和师生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这些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既在体验中获得了直接的自然感知,又能使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等得到发展。
(三)加强相关师资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角色积极转变
自然体验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仅只是生态文明知识的拥有者,同时要认同自然体验教育的理念,具备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能力。因此,开展自然体验教育需要加强相关师资培训,通过在师范院校设置相关课程、成立自然体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校本培训等方式,积极转变教师在自然体验教育中承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