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具有的经济、高效、跨时空、强互动、渠道多样等特点,为图书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发挥网络优势,掌握数字化时代的读者特征,学会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图书营销,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准目标读者
自美国威利出版公司与盖洛普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始,数据收集越来越受到出版界的重视,成为探知读者需求,进而安排生产与营销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下,数据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只是收集的方式有所变化,由传统的市场调查转变为大数据分析。因为互联网时代,用户用户已经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他们每天浏览的网页、停留的时间、品牌偏好与需求、个人信息等都暴露在网络上,构成了庞大的数据库。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这些数据所代表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基于某种目的,于某事某刻在某个网站、APP或社交媒体上做了某件事情。这是第一手资料,与传统的市场调查相比更准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准目标读者,进而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二)利用社群,进行精准营销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者,他们“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与独特。与此同时,又急切的希望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这些大大小小的同伴形成了不同的虚拟社会群体,这便是社群。社群的形成需要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利益为基础,如贴吧、网络社区、论坛等,社群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聊天,更重要的是分享。对于图书出版行业来说,社群的商业价值在于它聚集了大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消费者,他们是出版社的潜在消费群体,是进行精准营销的目标。再加上社群的娱乐、社交功能,成员之间相互推荐,消费行为更易传染,转化率大大高于硬广宣传,使得图书营销更加精准,社群经济价值凸显,如“逻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十点读书”等都是社群营销的典范,值得借鉴。
(三)发挥“长尾效应”,满足小众需求
传统图书市场一直存在着“二八法则”,即从内容上来看,20%的图书种类占据80%的读者市场,从收益上来看,80%的利润来自20%的市场[5]。正因如此,出版单位往往会将营销主力放在这20%的图书和市场上,而忽略剩下的80%。这是由传统图书生产机制决定的,剩下80%的是小众化的、分散的需求,生产和营销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又无法保证,传统出版没有实力和能力去冒险。
但是在数字化环境下,“长尾效应”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谓“长尾效应”是指那些利润虽小但是体量庞大、比较分散的小众市场积少成多所带来的不菲的收益。“长尾效应”的本质是强调个性化,这与数字化时代市场细分、小众化需求凸显的趋势不谋而合。因此,被传统图书营销放弃的这80%的“长尾”,数字营销正好可以发挥其优势。因为数字产品生产完成后,出版社只需将产品放到目标读者聚集的网站、社交媒体、电商平台、APP等数字销售渠道上即可,不用考虑仓储、物流、租金、管理等成本,销售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且数字产品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还可实现同一内容、同一产品的多次销售。因此,出版社可以在书店销售那20%的大众图书,而将剩下的80%小众图书放到网络上,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实施跨界合作,拓宽营销渠道
互联网时代,行业边界模糊,行业之间的壁垒逐渐打破,跨界营销成为热门话题。所谓跨界营销是指将看似完全无关联的产品整合到一起,打破行业界限进行营销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看似无关联的产品之所以能成功进行跨界,并不是真的完全无关联,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性和联系,否则无法进行跨界营销。跨界营销的方式有很多,如“图书+餐饮”模式,童趣出版社的《奇先生妙小姐》一书与肯德基合作,推出“快乐儿童套餐”,“图书+共享单车”模式,新蕾出版社与ofo小黄车合作,购买新蕾社图书的读者可以获赠ofo骑行月卡电子优惠券,除此之外,还有“图书+服装”等其他模式。这样的跨界合作,对于合作双方来说是双赢,双方通过合作,不仅可以扩展用户群体,还可以拓宽了营销渠道。对于出版社来说,通过跨界,还可以促进图书销售,提升图书和出版社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打造IP产业链,拓宽出版市场
传统图书市场的营销对象侧重纸质图书,数字出版发展后,又增加了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产品形式。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出版单位作为内容生产者,仅有这些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发更多的产品形式,发展更广泛的付费用户,才能将优质内容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便是IP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