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势科学检视
 
更新日期:2019-07-31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20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院校制度与企业制度的非均衡性英国历史学家科班(A.B.Conbban)通过对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衰落过程进行研究后提出高校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

 
(一)院校制度与企业制度的非均衡性
英国历史学家科班(A.B.Conbban)通过对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衰落过程进行研究后提出高校“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自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宽以后,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调的痛点由来已久,而作为改变这一痛点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其实也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并采用。例如,许多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工厂实习的经历,这种进工厂实习的方式便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那么,既然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开展许久,为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痛点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规定的空缺及不完善成为束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最大桎梏,这就造成差别很大的产业界与教育界无法通过某些途径或方式获得紧密联系,也就无法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都有一套自成体系且较为成熟的制度安排,院校制度与企业制度由于其社会属性、利益追求均有所不同,要将这两种制度融合起来,营造最大的制度信息势,就需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院校与企业的制度安排。而在现实境况中,院校制度与企业制度在很多方面是利益相悖的,如学校制度强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企业制度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具有一定的逐利性,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行为逻辑,这些行为逻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使得产教融合陷入层层困境。
可以说,建立好融合院校制度和企业制度的一个新的制度体系是促进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产教融合制度我们将其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外部制度主要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层面,目前,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已经就产教融合的政策出台了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产教融合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具体落地实施还需要较长时间。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产教融合的价值冲突、利益分配机制的矛盾、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成熟、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以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构成的非正式规则的冲突等方面。产教融合制度信息势的建立需要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生、和谐发展,而目前产教融合机制体制的现实显然无法促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产教融合的制度性桎梏就造成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和谐体系的紊乱。
(二)处于边缘地带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
阿特巴赫根据经济学界的依附理论以及“中心——边缘”结构,提出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地位的大学或学院,即“有影响力的”中心大学和“依附性的”边缘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同样存在这种“中心——边缘”结构,处于中心位置的主要是那些办学水平高、在全国具有较高声誉的高校,如“985”“211”工程大学,真正处于边缘地位的高校则主要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等等。正如陈星所提出的那样“中心——边缘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浸染着系统中每一所院校的运行和发展,使处于边缘地位的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着诸多限制和依附”。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颁布以后,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高校已成为必然趋势。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更加强调应用型,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这就更加需要产业、企业的加入与合作,基于此,地方高校需要在经费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有足够的优势以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中去。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中心大学在这些方面资源更丰富、更具优势,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度化与广泛化。例如,我国的中关村就是依靠周边的高校而建立起来的科技园区,这一园区是开展产教融合,促进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但放眼周边,汇集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高端研究院所,地方高校似乎并无立足之地。
这种“中心——边缘”结构使高校在资源分配上出现非对称性,即中心高校资源丰富,而地方高校资源匮乏,只有将差别巨大的中心高校与地方高校的资源紧密融合起来,才能实现高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等的限制,在吸引优势资源方面很难有显著的改善,地方高校对中心大学的依附性短期内也无法获得有效改变,如何实现优势资源的紧密联系以营造最大的势,成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需考虑的重点。
(三)基于“壁炉现象”的产教融合的浅表化
根据对称性原理,既相反又相同,即相反相成就叫做对称,这种对称化元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所以势最大。就地方高校和企业来说,二者合作的方式、各自具备的资源优势、人才培养的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本质上来看,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而合作的,这种合作就叫做相反相成,就可以称之为对称,理应可以营造出大“势”。虽然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很多,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形式仍旧停留在单向输送的浅表层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都还不够。以学生实习为例,在实习实训方面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只是作为场地和岗位的提供方,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岗位以及指导老师,毕业后有机会进入企业工作等的“结果”而言,而对于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转过程,如合作理念、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就使得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校企双方对于合作认识不到位,合作理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出现“壁炉现象”。“壁炉现象”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表现积极主动,试图与相关企业合作,希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环境;而企业一方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乐意接受实习生,不愿为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和条件等,由此而形成的“一面热,一面冷”现象。学生进入企业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身份,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合法的支配或者拥有学生这一自由劳动力,对其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也受到种种限制,另外,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培养实习生的实践技能,其毕业以后是否会回到实习单位还不可知,这就使得企业在付出时间、精力培养的人才最终成为为他人做的“嫁衣”。这就使得本就处于合作浅层的校企双方的价值链、利益链的断裂,使得校企双方的资源不能有效优化组合,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企业效益和实现办学效益等方面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势科学检视

下一篇: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势科学检视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