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教融合和谐机制建构的关键点——制度建构
根据势科学的概念,势=差别×联系,差别大,联系紧,势越大。因此,要想保持产教融合的关系长期有效,充分调动产教融合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就必须突破产教融合的制度性桎梏,建立产教融合制度层面上的紧密联系,从而实现产教融合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利。这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是要保持这种双赢局面,仅仅靠校企双方的诸如诚信等道德层面来制约双方的行为,没有规范化、统一化的标准与制度对双方的行为进行强制与约束,很难保证校企双方不会由于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够维持校企双方利益均衡的制度体系,这也是产教融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维持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方式,则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充分考虑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诉求,采用激励政策,出台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及举措,并做好落实实施;在财政支持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强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起政府——高校——产业协同发展的“三螺旋”发展模式。
高校与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其内部涉及的机制体制体系搭建类目繁多也较为复杂,需要建立从理念层面到实施层面再到保障层面的逻辑性机制体制。具体来说,在理念层面要校企双方要有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共同愿景与共通的价值理念;在产教融合实施层面,要建立产教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在保障层面,通过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质量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保证产教融合的实施。
(二)产教融合和谐机制建构的资源配置——中介组织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边缘——中心结构说到底其实是产教融合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从势科学的理论来说,对称性越好,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势越大。产教融合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其实也是对称性缺失的问题,这样产教融合就不能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获得最多、最广的优势资源。
吉登斯将资源定义为“使事情发生的能力。”科尔曼认为“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和非物品。”为了使产教融合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对产教融合共同依赖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对称,营造资源信息势。可以将影响产教融合的资源归纳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声誉资源和政策资源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在这些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劣势,那么如何缓解地方高校的资源困境?除了政策方面的倾斜以外,地方高校与企业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获得资源,但由于校企双方在价值目标上的不同,导致校企双方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出现一种断层,这种断层被称为“结构洞”,即“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非冗余联系”。而中介组织就可以成为嵌入这一“结构洞”的“中间人”,弥补校企合作的断层,促进校企双方的资源互补、资源共享。
中介组织作为一种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能够同时获取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信息,并且对于产教融合中的具体问题也能够较快掌握,因此,一方面,中介组织要针对产教融合中的劣势资源进行分析,帮助校企双方有效引进这些劣势资源,如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企业方面的技术资源等;另一方面,中介组织要积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市场最急需的信息,从而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享,获取最多的资源信息势,提升产教融合效率。
(三)产教融合和谐机制建构的合作形式——多元化的联动模式
校企合作的改革发展实质上就是利益驱动下加强合作对策的探索过程。由于对称性状态是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近的状态,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即最大的信息势,所以可以应对复杂系统最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系统在竞争中保持稳定与和谐。产教融合和谐机制的建构,就是要使产教融合的人才、知识、技术、资源、文化等对称要素之间产生的信息量最大,而所谓的信息量最大,就是要在单位时空中产生的信息量最多、信息的生产效率最高。将这一理念带入到产教融合当中去,就是要产教融合合作的方式多元化、多样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最大化,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信息势。而建立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模式除了一般提及的订单式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以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第一,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产教融合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点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学程实践为线索,以行业实践内容为载体,以实践教学环节为路径,分能力分层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也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主要包括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平台搭建等方面。通过企业的参与,使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高校与企业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契约合作模式。契约合作是指“校企之间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这里的合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合作,也就是说学校要根据产业、企业的需求,为相关产业提供相关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人才;科技研发的合作,地方高校要加大与地方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的研发工作,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市场的合作,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市场的方式对企业提供人才、资源、技术等服务,与此相对应,产业部门能够为高校提供人才实训基地、就业岗位等多种需求,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合作共赢。第三,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主导模式之一,并且已经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应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等,我国在2014年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目前已有77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四,共建科技园区模式。共建科技园区的模式可以将企业与地方高校紧密联系在一个合作框架内,促进资源共享的便利性,实现技术转型升级。第五,职教集团模式。这种模式实际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可以将高校与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形成联盟,突破了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体制性障碍,从而使高校与企业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