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简论李涵秋小说的价值与贡献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经济导刊   浏览次数:40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简论李涵秋小说的价值与贡献摘要李涵秋小说继承了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的优点,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创立了社会言情小说的新模式,

 

简论李涵秋小说的价值与贡献

摘要  李涵秋小说继承了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的优点,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创立了社会言情小说的新模式,很好的处理了言情和表达、揭露社会不能全面兼顾的矛盾。同时,他的社会言情小说取得了近代家庭家族小说的突破性成就,体现了由近代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启蒙意识,对近代小说文体的转变也进行了探索,并在平民小说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李涵秋以他的社会言情小说新模式,开创了一个文学新时代。

关键词           家族小说;        启蒙思想;        社会言情小说;        平民小说

李涵秋小说的研究价值  中国近代言情小说自《红楼梦》续书起发展到狭邪小说后,走入了无“情”可言的狭隘境地,在表现社会方面也不太充分。特别是狭邪小说发展到被鲁迅称为“溢恶”[1]的阶段后,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秦楼楚馆,嫖客玩弄妓女,妓女也欺骗嫖客,他们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肉体关系,丧失了以前言情小说中作为永恒主题的男女真情,这样,狭邪小说就走到了末路。而社会小说中,虽说先有几部较好著作,但后来的主题大多限于谴责、讽刺的道德说教,没有了人间真“情”,这类小说基本也没有一根贯穿全篇的结构主线,其主题大多津津乐道于谴责现实与揭露黑幕,最后导致小说模式上有很多的雷同,主题上没有多大新意。整个晚清民初阶段大多是这种或单纯言情走入末路或单纯反映社会囿于说教的状况,不能将言情和表现社会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无论是言情还是反映社会,这一时期的小说都带有了时代的烙印,包含有很多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晚清民初的特定社会造就了扬州作家李涵秋,他结合晚清以来言情小说反映社会不足,社会小说又没有一根贯穿全文主线的弊端,开创了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社会言情的新模式。于是我们把既言情又反映社会,以社会为经线、言情为纬线的小说叫做社会言情小说。李涵秋的社会言情小说处于晚清民初小说由近代化向现代化转型过渡的重要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文体观念演变的进程,同时,他的小说也具有“史”的价值,全面反映了那个过渡的时代。关于李涵秋及其小说,正如前面张恨水、何海鸣、严独鹤等人的评价,是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据资料显示,李涵秋同时代的作家们也都非常推崇他,以《广陵潮》为代表的社会言情小说更受欢迎。总的来说他的小说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end##

一、近代家庭家族小说的突破性成就

家族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古代家庭家族小说并不发达,明朝以前虽有涉及但不明显,成果也不大,甚至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家族小说;到了明代后期家族小说才逐渐发展,它们多集中在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世情小说之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家庭家族小说的发展反而缓慢,也没有出现上一个时期那样有巨大成就的作品,这种缓慢发展的状况一直到李涵秋才有所改观。当然,进入现代文学后,巴金、张恨水等人的家族小说一发而不可收;但在古代家庭家族小说到现代家族小说转变承接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李涵秋,他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

李涵秋克服了近代家庭、家族小说的弊端,把家族人物命运与时代转变过程相结合,把时代人物放在社会转变中来描写,以家族之间及其家族内部代际之间的矛盾纠葛演绎历史,将时代民族命运的主题通过家族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人的发现、人性的解放放置到时代潮流中,革新了家庭家族小说的表现内容。这种家族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伦理亲缘关系为描述重点。此种对伦理与血缘的文化审视渗入到文学文本中,便构成了家族小说的描述轴心,它往往以家庭、家族生活为生发点,表现伦理道德、等级制度、门第婚姻、宗亲关系、子女教育、家族传承等对个体生命、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牵绊,赋予了小说浓郁的伦理亲缘色彩。其二,具有深刻的历史厚重感。家族小说往往写几代人的历史,据此反映社会变迁,但毕竟只是立足于家族这一空间,以生活于某一“历史”片断中的人物去展示民族文化史,揭示文人心灵史,以及基于伦理判断的道德史观。因而家族小说不乏想象和虚构,这使它拉开了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对心灵史的观照也得以彰显出来,涵秋小说基本如此。其三,家国同构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家天下”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家”可以象征国家,国家就是一个小的“家”,在对家的描写中,体现出对国家的描写。其四,“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内心争斗。涵秋描写了由近代到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家族,使他不得不对自己所钟爱的家族成员之新与旧、进步与落后有所取舍,不得不写自己的阶级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其五,时空交错的网状叙事结构。涵秋家族小说一般写几个时代、几个城市,惯于多空间、长时间的描写,主人公甚至有多个,线索不一定一条,很多小说是多条线索,他采取了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开创了家族小说叙事的新模式。

二、启蒙意识在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中国近代启蒙意识渊源较早,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启蒙意识,人们一般认为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我们研究晚清民初的作品就发现,从辛亥光复前后,就有很多小说展露出了现代意识的萌芽,虽然也还尚不明显。在现代启蒙意识逐渐明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李涵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多部小说已经具有启蒙的萌芽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很多五四作家,例如鲁迅、张恨水、巴金等。李涵秋写了晚清民初时期新旧社会转变过渡的过程以及社会各阶层、各阶级的心灵、思想转化轨迹,其中又以新旧知识分子为主,描写了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不但批判了旧知识分子的落后保守,回应思想启蒙的时代主题,而且也歌颂了具有时代思想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李涵秋还是在五四前就较早进行乡土关注的作家,这一点不但区别于实质上是从才子佳人脱胎而来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就是在民初文学史上来说其眼光也是独特的。王俊年在评论《广陵潮》时曾认为,《广陵潮》在文字运用上似已脱去了“礼拜六派”小说的窠臼,而用当时的国语,这是表现时代化的第一步。其次在内容上,它不但矫正了“礼拜六派”小说的一贯公式“才子佳人恋爱磨难”主义,且竟毅然的将眼光挪移到乡村中去,这实可为当时小说坛上放一异彩,为后几年的“五四”运动奠上培基。所以不但当时“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对他都加以礼赞,就是素以反对这种思潮的新文学运动者们也极力对他加以赞扬。我们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涵秋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城市里的中下层家庭,而且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挪移到了乡村,从乡村知识分子、文化青年的心灵出发,写乡村由近代到现代转变过程中的艰难和挣扎,比五四乡土作家派早了十年,可以说涵秋是由近代到现代转变过程中最早关注乡村的作家之一。综观涵秋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跟启蒙紧密相连、互相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他的反封建意识。涵秋之前的很多作家也写过反封建思想的作品,甚至不乏名作,但他们多是揭露封建思想对人的戕害,揭示封建礼教的无情与刻薄,最后,很多人还是对封建体制抱着幻想甚至乞求它施舍、施恩或同情,有的还希望它回光返照,重现封建盛世、政治清明的景象,他们批判这个制度的目的,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挽救它,讽刺这个阶级是恨他们的堕落不争气,主张在制度上推翻它,对之实施暴力革命的不多,而涵秋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表现了对封建体制的彻底失望与坚决反对,主张暴力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这种反封建与启蒙的思想是比较早的,虽然真正发出振聋发聩声音的是鲁迅与五四作家,但涵秋小说里已经现出阵阵春雷了。

三、探究社会言情小说文体转变过程

晚清以来真正能够解决近代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弊端的是李涵秋,他巧妙地运用了“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方式,将言情和社会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言情小说的新模式。所谓“社会为经”就是把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过渡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的历史事件描述出来,也可以把一个人物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个家庭、家族一代甚至几代的兴衰更替描述出来,一个人物的成长甚至其一生的历程都可以作为一条经线来写,同样,一个家族的一代人甚至几个家族的几代人也可以去自由叙述;“言情为纬”则是把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作为一根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也可以把个人、家庭、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作为线索,通过各种“情”(主要还是男女之情),这种传统的方式赋予新意来表现社会,通过社会来表现人的感情。这样就摆脱了近代言情小说表现男女之间感情有余,但表现社会不足和谴责、黑幕小说批判社会有余,没有一根贯穿主线的毛病。他把男女之间感情的冲突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体现出社会的时代思想和人们观念解放的程度。因此,涵秋这种社会言情的小说手法,在内容和格式上都是独特的。总的来说这种小说类型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物命运的展示与家庭家族兴衰演变的有机结合,根据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来演绎人物命运与性格,把人放到时代中去描写。2、间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在市井生活中的投影,对重大历史性事件不表白自己的倾向,而是不动声色地客观描写,让读者去体会、去思考。3、通过生活史、风俗史来表现时代思潮及作者的思想,一切社会的风俗无不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思想,人物形象身上无不刻着时代的烙印,作者以客观描述时代风俗,来反映时代与历史。4、市民社会市井生活的描写及社会文化意识,市民市井生活以及人间世情百态近似真实的自然描绘,让人物形象在社会、时代中展现其思想。5、结构上描绘社会作为经线,贯穿描述爱情作为纬线。6、刻画时代新人与表现启蒙思想的有机结合,在多部长篇小说中,涵秋已经有意识表现启蒙与反封建思想,虽然这种主题发生在五四之前,但事实已经证明他走在了时代主潮的前面。

李涵秋社小说的贡献  李涵秋突破了近代以来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的弊端,而吸取了它们的长处,开创了社会言情的写法。他还巧妙地将平民社会的描述与家庭家族主题结合起来,对晚清民初平民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李涵秋社会言情小说对近代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的突破

言情小说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唐传奇甚至更早的魏晋时代,近代以来首先是《红楼梦》续书写了“情”,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宝黛之情,都已经被社会化、封建化了,被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装了,跟最初《红楼梦》里宝黛建立在反封建、反传统基础上的真挚爱情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续书体现的主要是封建阶级的白日梦,希望本阶级能够重新振作,回到封建盛世、家族繁荣的昔日辉煌中去,希望自己的后世接班人能够官运亨通、出现奇迹般的家道中兴。其实,从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只不过是封建文人们一厢情愿的南柯梦,这些小说里的内容虽然有“社会”的主题,但也只是仅仅作为背景或转自别人之口,而没有正面描写广阔的社会,即使描写社会,这些泡在糖水里的封建阶级接班人也没有能力继续维护他们的统治了,把他们放到社会中的结果,必然是使他们在社会现实中被迅速风化。最后续书中的“情”也成了非情,言情不见情,而只有苍白空洞的说教,可见《红楼梦》续书时代的落后性和倒退性。其次是带有才子佳人倾向或留有其痕迹的“狭邪”小说,这类小说起初是有“情”可言的,如“溢美”类作品,有很多真挚深刻的爱情,甚至为了“情”男女可以殉身,可以不要功名富贵,跟自己的家庭决裂等;但到了“近真、溢恶”类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活生生的现实,“情”被降温、忽视了,“利”被加强、突出了。嫖客、妓女相互算计,相互利用,已经没有什么“情、义”可言了,其活动范围也只是秦楼楚馆,始终走不出“堂子”一步,对于社会的描写也只有从嫖客、妓女的道听途说来表现,其范围毕竟是狭小的多。而涵秋的言情小说则继承了传统言情的写法而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如《战地莺花录》、《魅镜》等写情,把“情”放在社会巨变的历史洪流中,青年男女们不仅仅为情而言情,而是在历史变革中做时代弄潮儿,在共同进步中巩固爱情,在爱情中共同成长,所反对的不仅仅是封建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家长制度,而是整个封建王朝,这里的人已经具有时代过渡中的“新人”性质了。言情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背景,与时代、社会紧密结合。有的言情小说带有作者自我解剖、自我反思主题,具有新式知识分子的爱情观萌芽了。因此,涵秋把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描述,强调二者的不同作用,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近代社会小说主要是谴责[3]、黑幕小说,他们固然表现了魑魅魍魉的官场、逢场作戏的小人以及道德沦丧的社会各阶层,痛快淋漓地对浇漓的世风、险恶的人心进行了鞭挞、讽刺,使得在封建社会里禁闭已久的人们感到一吐为快的惬意,在对封建制度、封建官僚体系以及人情百态的批判中,有一种发泄的快感;但这种以揭露为主的小说始终缺少了一根主线、一个正面主人公贯穿始终,虽然有的以人物的游历或见闻为线,但这根线是松散的,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使作品“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而人物的描写就更概念化,没有艺术性了。结果是一部部作品都有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模式的倾向。而涵秋作品也讽刺、挖苦腐朽不堪的官场,投机钻营的小人,厚颜无耻的腐儒,卖身投靠的青年等,但他对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描写是围绕一根主线来进行的,而不是像谴责小说一样。涵秋把落后时代的人物放在时刻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让这些落后人物的丑行表现的不合时代节拍,同时,刻画了时代新人形象,让他们在社会变革的大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对社会人物、社会事件的描写贯穿着“情”这根主线,让人物命运、思维方式、情感思想与时代进行冲突,写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真情实感,通过家庭家族的兴衰发展与时代潮流的巨变之结合来反思社会、反思历史,涵秋通过这种对社会的描写来表现主题,这样,涵秋通过社会和言情的紧密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他的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变过程中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二、李涵秋社会言情小说对近代平民小说的发展及贡献

城市平民是唐宋后城市发展的产物,多指居住在城镇长期生活的固定居民,李涵秋小说是平民小说在近代的一个重镇。鲁迅曾提出:“《小五义》序亦谓与《三侠五义》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于是《儿女英雄传》遂亦特有‘演说’流风。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滥恶,而此道又衰落。”[4]按鲁迅先生所说,《三侠五义》、《施公案》等侠义小说就属于平民文学。宋人话本是平民文学的第一次兴起,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是相隔七百年后再次兴起。平民小说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但就像鲁迅所说“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滥恶,而此道又衰落”,平民小说的续书夹杂了太多的封建文人理想色彩,盼望封建阶级的统治回光返照,削弱了平民小说个性解放的主题,结果使平民小说落入了俗套。虽然谴责小说对市民、平民社会有所涉及,也刻画了不少平民形象特别是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但其主角仍旧以达官贵人为主,所以平民小说在晚清民初又走向了衰微,对平民社会的转型缺乏了描述。但涵秋小说多描写晚清民初中下层的社会,人物主题无不与平民生活有关,他的小说中透露出对中下层平民意识、平民思想的认同以及对于平民卑微地位的关怀,他的小说集合了清末言情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长处,勾勒社会、刻画人物始终离不开基层社会平凡人生,近似真实地描写了社会过渡、社会转型及社会革命的历史状况以及平民、市民在其中的表现,描述了具有平民思想的主人公之成长演变过程,像一张民俗风情画一样,再现了晚清民初社会人生百态的“清明上河图”,巧妙地将平民社会的描述与家庭家族主题结合起来,对平民思想的描写刻画也具有了心灵史的性质,并且具有了启蒙的萌芽,已经初步具有五四反封建平民思想的意识了。

李涵秋小说作品之多,影响之大,在民初小说家中是相当有名的。他的小说在他所处的时代,便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曾经出现了市民排队等候出版的情况,“当代第一小说名家”是对他创作的最好评价。他创立的社会言情小说模式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涵秋小说以深刻的思想和特别的格式,对后世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加强对李涵秋小说的重视和研究,深入发觉李涵秋的时代意义,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作者简介:刘明坤,(1974—),男,山东泰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元明清小说。

武和兴,(1961—),男,云南德宏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Briefly Commenting on th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of Li Han-qiu novels


[Abstract]: Li Han-qiu having inherited merit of sentimental novel and the society novel, ang take society as longitude , word feeling for latitude has founded new society sentimental novel pattern, and having handled a word and the contradiction expressing , bringing society to light to be able to not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all round. at the same time, his society love story had achieved the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 on the modern family family novel and manifested transited from the modern times to modern society's initiation consciousness.It had also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to the modern novel literary style's transformation.and had made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the domain of common people novel. It can be said that Li Hanqiu founded literature’s new times by his society love story new pattern.

[Key words]:    Clan novel;    Enlighten thought;     The society sentimental novel;    The common people novel




[1]《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鲁迅全集》第9卷,页338—33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 我们一般认为家族小说是指以男女婚姻、家庭家族成员的活动为描述轴心、扩大至整个社会的世态人情,或者进一步将关怀的层面延伸至民族大事、朝代更替与家国兴亡的小说,简单地说即以家族一代或几代的发展为焦点透视社会发展、世态人情的小说。可见家族小说的演变与世情、人情小说的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光绪庚子后的小说“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上一篇: 简论李涵秋小说的价值与贡献

下一篇: 简论李涵秋小说的价值与贡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