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特色音乐人才实践育人平台
1.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粤西传统音乐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中我们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改革不断推进。我们凝练出基于粤西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轴三层两翼贯通式”特色音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其中“一轴”是指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地方特色创新实践能力展开;“三层”是指把地方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能力培养三个层次,涵盖知识传授、实践实习、技能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两翼”是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培养粤西音乐资源传承与创新及综合实践能力。亦即:“左翼”是指参与粤西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实践;“右翼”是指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贯通”是以一轴三层和两翼的上下左右贯通为动力,通达而识整体,贯通而求共识。“一轴”与“两翼”全方位贯穿,循序渐进。依据这一体系而设计的粤西传统音乐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相适应,符合特色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时间上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四年不断线。空间上横跨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现了全领域覆盖,有效提升了特色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
2.更新了教学方法和充实了音乐实践课程内容
我们特别注重粤西传统音乐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更新内容编入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指导书,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如,构建了姑娘歌田野采风课+技能小组传承课+学术公开讲座课多元开放的授课形式;倡导采用问题研究性教学、曲目剧目赏析式教学、对话心得式教学、采风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姑娘歌、雷歌、雷剧、傩舞、人龙舞等创新研究理论成果内容,这对于强化我校粤西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科学开展创演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地方音乐成果实践比赛、展演、讲座传播活动
我们学校为广东省第三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示范学校,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我们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研发,大胆将成果向区域社会推广,借助旅游业扩大成果宣传,有效实现了教育创新成果向社会经济效益的转化,拓宽了特色音乐人才就业的途径。如,我校与湛江市旅游局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粤西地方特色音乐舞蹈表演专场”进行实践推广。另一方面通过将姑娘歌艺人及其表演引入教学课堂即“引进来”和将学生带到传承保护姑娘歌的田野调查实践即“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有力配合了当地政府对于姑娘歌的传承与保护。我院排演的粤西傩舞《傩风》在中央电视三台进行了展播,并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二等奖;笔者指导的姑娘歌节目在全国艺术院校“孔雀奖”声乐比赛中荣获优秀传承奖与演唱奖,在广东省“唱响中国梦·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且姑娘歌传承动态被光明日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湛江电视台、电台报道并紧密关注等。培养的一些特色人才已经就业于本地的各市县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具体从事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认可。
(二)搭建了特色音乐人才实习实训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学科资源和校外区域音乐资源优势,大力实施音乐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特色音乐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空间,搭建了姑娘歌实践实训平台,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如,我校成立了岭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雷州民间艺术研究所,我院成立了雷州音乐舞蹈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我院已与湛江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湛江市文化馆、雷州市文化馆、吴川县文化馆、雷州田园村等机构单位建立“粤西非遗保护传承实习实训基地”,并定期“走出去”开展粤西传统音乐研究讲座与“请进来”邀请地方非遗音乐传承人进校园开课或展演。这些活动不但完善了粤西传统音乐资源保护数据库,而且也加强了本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还有效地纠正了当今高校学生轻国学重西学、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等倾向,培养了热爱本土文化,有民族情怀的音乐人才。
(三)拓展了特色音乐人才素质教育平台
学院把增加的综合性特色性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综合性、特色性实践内容的开设作了详细的规定。如,探讨了将雷州歌、姑娘歌、人龙舞、傩舞等地方音乐资源引入地方高校特色师资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教师在开设综合性特色性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请进来”即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特色实践课、通识课、艺术示范展演课等,与“走出去”,即民间艺人与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田野考察观摩民俗生态中的传统音乐艺术。同时,学生把考察收集到的一手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与梳理,并写成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的形式汇集成文集曲谱集等,纳入我院特色课程教材建设体系。通过田野实践教学切实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为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通过传承粤西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并使学生在传承保护实践中获得了主动思考、自觉担当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四)打造了个性化音乐教育平台
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和特长,鼓励个性发展,在保护、挖掘、研究、整理、创作粤西地方音乐资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长,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了系统培养人才的观念,推进学校和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政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目前,我院加大了特色音乐实践教学的力度,扩大了调研实习范围,延长实践时间,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同时,由我院专项研究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展开对粤西非遗姑娘歌、雷歌、雷剧、人龙舞、傩舞等相关课题的研究。截至目前,我院共承担《姑娘歌音乐探微》、《雷州歌保护传承研究》等二十多项省部市校级地方传统音乐研究的项目,创新研究的成果为地方政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而又切实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学术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五)加强特色音乐教育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与检查
我院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修订和完善了各项特色音乐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任务,按教学大纲执行实践教学项目,保证了综合性特色性实践教学效果。如,对姑娘歌、雷歌、雷剧、人龙舞、傩舞等特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着眼于从“灵活、整体”的教育考核形式,实行必修学分制,考核以创作、表演、研究、田野报告、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综合考核特色创新音乐教学成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