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备受政党、政府和普通百姓高度重视的特殊工作,历史上的政治家、新闻学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不同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早在浙江工作时期就提出了好记者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又发表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的“四向四做”要求,特别是2016年2月19日在视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后,在北京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是习近平新闻思想的集中体现,全面回答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新闻教育的系列问题。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来支撑,优秀的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生产出优秀的作品来证明,优秀的新闻作品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四力”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
所谓脚力,就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的能力,是深入基层、深入新闻现场进行采访,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坚持人民观的具体要求,是坚持和贯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生命”这个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能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源泉是现场,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必须要亲临现场。网络时代可以足不出户而知世界,但网络的虚拟性却让人们真假难辨,第一现场仍然是新闻真实的保证因素。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筒,新闻报道不能仅听自媒体之说,必须坚持眼见为实,才能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要具有并善于深入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新闻采访的观念,具有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发出第一报道的能力。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新闻工作就越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深入基层还是新闻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生产优秀新闻作品的必然要求,“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新闻作品要“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才会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所谓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具体表现,是发现新、获取新闻信息的基本能力。世间百态、万物更新,什么是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去判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快速发现、捕捉新闻,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眼力,“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1]独家的新闻报道往往来自于具有“见人之所未见”的特殊眼力的新闻工作者。
所谓脑力就是思考力、思维力,是新闻工作者辨别真假善恶,是非曲直,把握时度效的能力,是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基本要求,是新闻观的集中体现。新闻工作需要把握时度效,切实避免“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就必须拥有正确的新闻观,具备把握好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什么时候报道的能力。毛泽东同志对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多想”,只有多想才能拔云见日、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真实而又有深度、温度的新闻作品去影响人、感染人。
所谓笔力,就是表达力、表现力、制作力,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笔力包括新闻工作的采、写、摄、录、编、评、校、播等能力,是新闻作品生产的基本能力,是新闻作品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新闻工作发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语言艺术是新闻作品与受众沟通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提高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范敬宜先生说过,新闻也要有文学、还要有文化。生产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新闻产品需要好的题材,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好的笔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新时代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其中,脚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民观和求真求实的新闻原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关键。眼力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辨别是非的基础,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基础。脑力源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是决定新闻工作方向的重要因素,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核心。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生产新闻作品的基本能力,其水平的高低决定新闻作品质量,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