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推动全人类进步与解放世界人民的理论品质
 
更新日期:2019-08-05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浏览次数:2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康德指出,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就具有这样的秉性,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道德批评家,也不是狂热的

 
康德指出,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就具有这样的秉性,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道德批评家,也不是狂热的阶级斗士,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导师,是为了人类进步与世界人民的真正解放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全人类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的理论,因为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获得解放的伟大理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它是我们全人类社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具有解释世界的科学功能而且也具有改造世界的人文价值,是整个人类思想和理论的科学精华的升华,因而在全世界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社会彻底解放的学说,是一种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工作的思想理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我们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把全世界人民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出来的思想理论,为全世界人类进步和人民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所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研究证明,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永远大公无私,一如既往地坚持把自己的学说同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而且始终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摇旗呐喊、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所以马克思成为了“普世价值的政治思考者以及弱势群体的捍卫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努力探求整个世界以及人类自由的原动力”。马克思早在他中学毕业时的作文中就写道要“立志于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其《共产党宣言》就是被世界阅读最多以至于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圣经”。正如马克思自己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为他认为只有禽兽才会漠视人类的苦难而只关心自己。马克思主义关注全人类的解放与福祉,为科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世界性的思想武器。
今天世界所有善良的人们都没有忘记,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经典论断,既是对人类历史日益从民族的区域的历史向全球的、世界的历史转变的大趋势而作出的大判断,同时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也正如他自己所指出“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所以今天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在世界一切文明语言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拥护者、守卫者。正如我们知道的马克思虽然出生在德国,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当局而被驱逐,最终却变成没有国籍的、却是一个心系全人类的世界公民,既使马克思在二十多年的远离自己的德国而旅居英国等期间,也依然不断的以居住国为舞台,向全世界苦难的人们发出自己正义的呼声,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呐喊,用自己的行动唤醒了世界人民的觉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毕生的使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但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而且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彻底而严整的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学说,所以他们为世界广大无产阶级以及人民群众认识自身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其也必将带来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一轮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所以马克思至今也依然被公认为全世界“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投票评选中仍然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我们将坚信,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看,只要马克思主义所处的阶级斗争、阶级社会、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没有改变,那么它在当代就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的世界影响力,世界也就必然因此而具有无限的光明前景。所以无论人类历史发生了怎样的风云变幻和斗转星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全球思想理论界难以回避、难以阻挡的强大的世界情怀“磁场”张力,而且必将不断在人类历史上日益展现出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具有推动全人类进步与解放世界人民的理论品质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具有推动全人类进步与解放世界人民的理论品质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