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更新日期:2019-08-05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2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分析社会学视角教育是社会之根本,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赖于学生评教,它是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高

 
1.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分析—社会学视角
教育是社会之根本,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赖于学生评教,它是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学各环节所取得的整体效果,它主要取决于教师备课质量、教学实施过程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3]。学生评教就是让学生从学习质量和效果、课堂整体感觉以及老师答疑和选择教辅材料等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综合体验给出评价,从教育客体角度反映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分支。
由此可见,学生评教的指标设计应该与学校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要求遥相呼应,从而学生评教的指标选择有着合理边界。即学生评教并不等同于学校对教师的全部教学要求,而是仅从学生角度来反馈教师教学是否达到学校要求。由于各学科、各专业要求不一,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理应体现这一差别。然而现实却是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区分学科、专业差别,也未区分基础课、公共课、通识课的差别,更没有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用了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其公平性难以保障[4]。既然学生评教的片面性不可避免,学校就不应把学生评教结果等同于教师教学质量。
2.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分析—管理学视角
现行评教由高校行政部门主持,是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情况看,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评价条目过于杂乱。如有的学校把评价指标分为五项,包括教师形象、教学设计、备课情况、教学实施、课堂管理,在每一大项之下细分若干小项,如考勤管理、课堂时间安排、作业量及反馈、课堂纪律、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质量、教学资源共享性、备课、师生关系、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对部分评价指标不了解也不理解,评价便无从谈起,并且指标过细过杂,评教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为完成评教任务而随意打分[5]。
其次,评价等级标准不清。许多高校将评价指标分成若干等级,如很好、好、较好、一般、差,但等级标准并不明确。由于缺少等级标准,学生只能凭感觉选择,主观性太强。部分学生缺乏耐心,草草而评,因此出现学生建议与评价等级相背离的怪象[6]。另外,学生评价所持标准不同而造成不公。如有的学生认为90分已经很高了,有的学生则认为98分都是低分而给出99、100分。虽然对于被“打低分”学生群体评价的教师整体公平,但相对于“打高分”学生群体对其它任课教师的评价,其结果必然不公。
3.现行学生评教体系分析—经济学视角
从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学生因专业性程度较低且对部分评价内容不了解使得广大教师对其评教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的质疑从未中断。即便如此,不少高校还是将评价结果(学生评教比重超过50%)用于教师管理,如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甚至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采取“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这虽然体现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7],但如果赖以建立的基础不真实、不客观,势必会损害学校的公信力并进而伤害广大教师。同时,因学生评教能够用量化的方式取得第一手材料,所以成为高校衡量教师教学的核心方法,众多高校更是把对教师的管理要求一股脑地装入学生评教的“袋子”,甚至为此陷入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窠臼[8],成为学生评教不堪承载之重负。虽然学生评教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些许积极作用,但高校的应用已经背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初衷,特别是现行评价指标体系尚未解决广受质疑的公平性、客观真实性等顽疾。
4.现行学生评教体系分析—心理学视角
学生评教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学校对评教结果的滥用也使得教师对学生评教关注度两极分化。有利益诉求的教师会过分重视评教结果,而无利益诉求的教师则会蔑视或忽视评教结果。前者将学生评教异化为追求利益的手段,更“经济实惠”也就成为必然选择。为了得到好的评教结果,他们会对学生放宽要求、不敢管以免“得罪”学生招致报复性低评,甚至委曲求全、自降身份、刻意讨好学生;后者则在学生管理上变本加厉,甚至鄙视学生,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无论哪一类教师,评教结果都会产生极大压力和严重焦虑。其根源在于,学生评教被人为设置成事后控制手段:本学年的评教结果要在下学年才能获悉,反馈周期过长。此外,事后控制式管理导致教师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无助于教师及时获得意见以调整教学。评教排名靠后的教师得到的唯一反馈是被领导约谈,极易使其产生“学生和学校秋后算账”的想法,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因此产生职业倦怠。
5.现行学生评教体系分析—法学视角
学生是现行评教实施的主体,但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参与。高校为提高学生的评教参与率,以学生的选课权、成绩查阅权作“抵押”,学生只有完成评教才能“赎回”这些权力[9]。这种强制措施虽然使学生评教参与率达到了100%,但学生被动参与,能动性差,感性因素起决定作用,仅凭对教师的好恶进行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此外,代评现象突出、盲目评价盛行、雷同评价频现,学生把对课程的好恶感也转嫁到教师身上,也有学生借机挟私报复老师,甚至有学生在得知对教师握有“生杀大权”后,要挟教师给高分──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教师授课质量的真实性,显失公正和公平。将这样的结果与教师晋级评优评职挂钩,必然对教师产生严重打击。部分高校更是把评教结果全校公开,进一步挫伤教师自尊心,使其无心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大而全”、“重点不突出”、评教结果显失“公平客观”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高校须响应中央号召,落实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的部署,承接“成都宣言”精神,立足实际,切实发展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此,应在重构学生评教指标基础上,重新审视教学管理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学生正确评教以反馈课堂体验、教师获得及时反馈以改进教学、行政管理者恰当协调评教结果与实际教学质量的关系,让学生评教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 现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评价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