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作品创作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在为人民谋求自由和利益的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人民的创作灵感同样也来源于生活实践,是创作新闻作品的主体。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自己创办和运用人民报刊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无产阶级活动,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民报刊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形成,在人民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其报刊所体现的“人民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核。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的大众化背景下,通过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方式使得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其满足自身对新闻需求的愿望和诉求也表达得越来越充分。而在国外,西方传媒试图通过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此影响他国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我国新闻舆论导向及宣传工作面临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入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强化自身的新闻理论水平,要有政治家办报意识,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恩经典作家有关“人民报刊”新闻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指出在新时代要努力推出新闻精品,不断提升精品创作的引导力,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来评判”,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贯彻落实和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所谓“新闻精品”是指紧跟时代步伐,注重真实生活,主动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不断反映新闻媒体文化创新创作能力和顺应人民期盼的代表作。新闻和新闻舆论工作更多的是属于精神层面,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意识活动对于外部世界的能动性实现是有条件的,新闻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人们反应和评论外部世界的产物。人民作为新闻创作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从现实的具体可行实际出发,客观公正,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使得新闻作品成为有本之木、打造时代新闻精品,从而更好的满足人民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