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礼尚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更新日期:2019-08-07   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3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礼在中国人生活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可谓源远流长,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礼指礼仪风俗,在以德治国的古代,它上可成为礼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礼在中国人生活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可谓源远流长,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礼指礼仪风俗,在以德治国的古代,它上可成为礼法制度治国理政,这时的礼作为立国之本,关系到全天下的长治久安,下可成为风俗观念教化百姓,这时的礼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正如《礼记》所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悠久的礼教在中国人长期的文化实践中被中国人约定俗成为“礼尚往来”。礼尚往来言近旨远,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之间的朝拜觐见,小到黎民百姓的日常交往。但在久远的社会文化实践过程中,其旨趣逐渐指向民间的礼物交换。本文论述的礼尚往来,更多的是指向后者。
“礼尚往来”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中国人价值观的体现,不仅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在新时代中仍然具有历史逻辑性,并发挥着必需的作用。礼尚往来的历史逻辑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在现实中,很多社会关系只有经过礼尚往来才能达成并实现其合法性,从而被人们认可。如各种人生仪式,送出去的是物,换回来的是社会认可。礼尚往来让人们通过物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看,礼尚往来是一个象征性的过程。在诸如亲属关系、血缘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家族关系、婚姻关系等所有社会关系的确认中,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文化象征性的过程,人的社会关系才能达成,才能获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从本质上来讲,礼尚往来已经远远超出仅有的物质交换的意义,更多的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它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和文化象征性,是消除个人与社会对立,让个人融入社会,从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有效机制。
其次,根据人类学的研究,礼物交换讲究给予、接受与回报,接受的同时必须确保给予、回报,所以这是一种强制性、义务性的社会交换,但这种回报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实现,而是紧靠约定俗成的内在道德自律性和诚实守信实施,这又体现了一种社会契约精神,礼物靠着这种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在社会中无休止地流转,像一根线无形地将人们串联成一张网络,这张网络保障了其中所有人的社会生活、生产和谐有序进行。所以礼尚往来遵循了义务-互惠-强制的道德逻辑和契约原则,这种至高无上的道德逻辑和契约原则是义务观念、互惠准则和支配力量的综合体,从这个角度,礼物交换构成了一种将经济、义务与伦理很好融合在一起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制度,建构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纽带,并使社会在这种“给予、接受和回报”中进步。
最后,礼物作为感情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精神象征和情感表达,与新时代中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迥然相异,即礼尚往来体现了人们对仁爱和合的感情追求。人们往往通过礼物传达情意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即礼物交换为我们建构了“社会的一方人性基石”,而人性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团结的首要前提。同时,礼物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声誉,这种“基于荣誉原则而产生相互义务感”能“将所有人整合、混融在一起,彼此难以分离”。在重视人伦秩序的中国社会,礼物交换的过程还体现了对人伦关系的尊崇、确认和隶属,这是建立和合仁爱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秩序的形成并非单凭理性就可以成就,人们是通过情感性与道德性的礼物交换建立起人、物、人之间的混融关系,进而构成有机整体”,所以,礼尚往来是一种必要且良好的社会关系整合方式,可以从德性自觉方面为社会风尚的道德原则、内在理念的培育提供助力,帮助引领正确的新时代社会风尚,从而引导正确的人情消费。
总之,在新时代“礼尚往来”仍然是符合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合情合理的方式,作为中国人的人生观、处事方式、处事原则,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的道德法则,是个人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角色的方式和准则,也是完成社会担当,缔结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礼尚往来不但会继续存在,还可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人情关系,在建构新时代人情关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礼尚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下一篇: “礼尚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