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建国后,语言问题引发较大争论乃至引用流血事件。不同历史时期的当政者都力图解决这一困扰。
(1)建国伊始——20 世纪50 年代。巴基斯坦独立前,信德语和普什图语是唯一作为教学媒介的本土语言。1948年,国父穆罕穆德·阿里·真纳支持乌尔都语作为国语, 采取的举措是改变教学语言。此年,信德省有69所乌尔都语教学媒介学校,共有18440名学生。1948 年6 月召开了第一次教育顾问委员会会议, 在会上呼吁“小学阶段教学语言应该是母语”。第二次会议时,还组建了研究乌尔都语的委员会,并就大学采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954年,使用乌尔都语教学的学校187所,使用信德语教学的学校76所。不过,20 世纪50年代末, 与殖民统治时期一样, 英语仍然占主导地位。
(2)50 年代末——60 年代。巴基斯坦的总统是穆罕穆德·阿尤布·汗将军。他禁止本土语言的使用,赞同学校使用英语。在他所创办的一些军事院校中,使用的交际语都是英语。1959年,国家教委宣布乌尔都语为普通学校6 年级以上的教学语言。有些大学(如卡拉奇大学、旁遮普大学、信德大学)在学士课程考试中改用乌尔都语,乌尔都语成了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高校入学考试也用乌尔都语。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撼动英语的主导地位。1966年,信德日益增长的种族和民族主义情绪,力图在信德大学使用信德语作为教学语言和考试语言。政府禁止大学采纳这一建议。由于莫哈吉斯•考米运动对乌尔都语的支持,信德语只能在农村学校使用。
(3)60 年代末——70 年代。在穆罕穆德· 叶海亚· 汗执政,公开支持精英教育。而乌尔都语团体提议:各级学校的教学语言全部改为孟加拉语(东巴基斯坦)和乌尔都语(西巴基斯坦)。而其他各省则坚持本地语言教学。1972年,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执政。当政者于1973 年在《宪法》承认乌尔都语为国语,《宪法》第251 条这样规定:
1),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 在15年之内应该安排乌尔都语用作官方语言和其他目的。
2),根据1), 英语可以用作官方语言直至安排乌尔都语取而代之。
布托此举,对于奉行英语的精英群体无疑是一种挑战,而用“15年”之期为乌尔都语正名,对于坚守乌尔都语的中、下层阶级而言也不是什么值得欣喜的事。
(4)70 年代后期——80 年代。1977 年7 月5 日, 穆罕穆德·齐亚·哈克实施军法统治。齐亚· 哈克被称为“乌尔都语的保护人”。他最重要的措施是命令从1979年起,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都用乌尔都语授课。1978年,巴基斯坦政府颁布新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巴基斯坦教育分3个阶段:小学和初中为初等教育;高中、中间学校为中等教育;专科学院和正规大学为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一般开设语言、数学、巴基斯坦知识、伊斯兰教、体育、艺术和卫生等课程。初中阶段再增加英语和职业课程。学校可以使用乌尔都语或者本省民族语言授课。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采用英语授课,很多教师都有到国外接受培训的经验。公立学校的教学用语多为乌尔都语。1983年10月11日, 齐亚·哈克宣布不可能完全放弃英语。10 月28 日《巴基斯坦时报》报道说:联邦教育部已经决定全国中学的自然科目课程除了用乌尔都语或各省地方语言以外, 还可以继续使用英语。
(5)80 年代末——90 年代。贝·布托(1988.11~1990.8)执政。在此期间,她对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给予明确的支持。1989 年教育部召开高层会议,目的是讨论废除或缩小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差距问题。在教育部5月2日发表的声明中写道:从一年级开始,所有课程都可以选择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如果教学语言是乌尔都语或各省地方语言的学校, 从一年级开始还必须另外开设英语课。
(6)2000年以来,乌尔都语在全国广泛应用。但由于英国在印巴100多年的殖民统治,英语在大中城市相当普及。因此,英语始终保持着任何语言都不能取代的地位。此外,伴随世界“汉语热”的兴起,巴基斯坦也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汉语作为巴基斯坦的重要外语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2010年访华期间,提出在信德省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计划。2011年9月,信德省政府宣布从2013年起在全省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6年级以上课程设立汉语必修课,以推广汉语教育。2012年9月5日,巴基斯坦首个中文必修课在信德省海军附属学校正式开课。校方把汉语课程开设在低年级,每个年级保证一周有三节汉语课。2015年,巴基斯坦最高法院颁布命令:政府部门将乌尔都语定为国家官方语言,全面取代英语的地位。按计划,巴基斯坦联邦政府及4个省份要在3个月内完成“官方语言转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