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充分展现语言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一部分,不仅是多民族之间调节民族关系的有力手段,而且与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利益权衡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密切联系。语言教育政策在调节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巴基斯坦的语言政策从其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语言政策主要服务于殖民地宗主国的利益。摆脱了殖民统治之后,巴基斯坦语言政策更多反映了当权者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理念与利益诉求。国内语言立法、语言教育政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发展需求和趋向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改革。而巴基斯坦在各地学校所奉行的多种教学语言的冲突同样反映集团间或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由于巴基斯坦的多语言社会背景,巴基斯坦官方语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充满问题和冲突,语言政策、举措的颁布、实施总是引来争议。事实上,“语言问题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变量之一,其中多民族国家在国语、官方语言的选择及推广上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族际冲突,对其和谐关系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可以说,语言教育政策中展露出统治阶层隐形权力的膨胀。如巴基斯坦独立后,当权者试图弱化英语的影响,大力推广乌尔都语,推行“乌尔都语为国语”,这一举措不仅使奉行英语的精英阶层极为不满,也同样招致其他民族和宗教群体的怨恨。如信德的种族—民族主义者、西北边疆省(the North West Frontier Province),讲伊朗语的俾路支人(Baluchistan)和锡耐基地区。他们希望依照多种族原则将本地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而巴基斯坦民族主义者和统治精英则对此加以拒绝,由此引发权力阶层与种族和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斗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基斯坦因“国语”问题导致了严重的流血冲突即是突出的例子。事实上,独立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一种或几种本土语言作为国语,无可厚非。不过,对于国语、官方语言的选择,还是需要根据本国语言状况的实际,推行新的语言教育政策也不能操之过急,更遑论以强制措施加以推行。
第三,外语使用的区域化,展现了巴基斯坦语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巴基斯坦语言教育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与巴基斯坦不同时期执政者的理念密切联系,其间政策几经变更,并且在推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过程中多有变数,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别。巴基斯坦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语言、文化,但乌尔都语的国语地位使其区别于其他语言。不过,巴境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却是旁遮普语。尽管巴基斯坦当局采取立法和行政手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语言在国内诸民族语言中享有这种特殊地位,如乌尔都语确认为“国语”;英语却长期公认为“官方语言”。而其他地方方言却被当地学校认可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因此,巴基斯坦至今仍然存在这一多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