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更新日期:2019-08-08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浏览次数:12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是《资本论》一书的核心。《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是马克思四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在四十年里,马克思不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是《资本论》一书的核心。《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是马克思四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在四十年里,马克思不仅经历了法国、英国、德国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而且还经历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即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工人的产生,早期源于英国的圈地运动,因为圈地运动加速了英国封建社会的演化,一方面使部分中小地主和贵族开始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成为新兴的农业资本家,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小农破产,沦为雇佣劳动者,成为后期工业所需的劳动力来源。尤其是1760至1820年间出现的圈地运动不同于以往,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地丧失公共权利,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农场主和地主的劳工。十八世纪圈地运动的特征在于它不是作为个人的暴力行为,而是按照法律来实施的,所以法律本身成了掠夺农民土地的工具。与此同时,英国的农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新技术的使用使英国每一个农业工人的产量在1700至1800年期间提高了约100%。英国的农业革命不但解决了工业革命所需的粮食资源和工人,而且为工业革命早期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家。不仅如此,在工场手工业中,1800年以后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即小业主让位于大雇主的趋势,大多数纺织工、织袜工、制钉工不得不外出去寻找工作,成为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工人,甚至很多儿童变成了童工、妇女变成了采矿工。此外,人口的巨大增长也是工人数量增长的一个因素。从1801年到1841年,英国的人口从1050万上升到1810万,其中1811年至1821年间人口增长率最大,从而导致了1845年工人的数目比1834年增加二分之一。
发生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方面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大大节约了人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工业、商业、运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既改变了英国的工业结构,又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八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机器设备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企业数量大幅度地增加,使英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工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工资,使得大批劳动者涌入城市,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破产,变成了工人无产者,同时也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随着从前的手工业生产的被消灭,随着小资产阶级的消失,工人也没有任何可能成为资产者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下一篇: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