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具备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我国高校课程内容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等;专业主干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某些专业领域内面临的核心问题、发展现状、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等,促进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选修课程立足于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层次。同时,很多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实际需求以及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特色专业,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高校教学与中学教学相比,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专业性。各学科或各专业之间,除了有部分共同的公共基础课外,大部分是内容不同的专业课。这些专业课使得各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变得各具特色,学生也掌握了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师资队伍活力化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活力化的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信息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学习新生知识的素质,可以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书本知识相融合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前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混合教学模式。例如,讲授式、模拟情景式、视觉呈现式、游戏式、同伴教学以及探究式,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因材”、“因时”、“因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各类教学软件的诞生和运用,使高校课堂更加活跃,增加了学生的体验度和参与度,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教学场所除了教室和实验室还有工厂企业,加强了高校教学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更真实的体会到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增加实践操作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除了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丰富度提升,各类MOOC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有更好的参考,辅助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不止停留在课堂听讲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网络课程、远程教育以及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软件都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网络技术的出现既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又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供了载体,使得高校教与学更加灵活。高校教学使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SRT训练、进入老师科研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等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经验知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改善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校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再单一,通过增加过程性考核、操作性考核、实践操作或者竞赛等方式,改变过去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最近在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就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考核学生毕业以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这更能直接的体现高校教学服务社会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