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课程设计应涵盖相关专业的全部知识单元,需建立以专业必修课为骨架,专业核心课为机体,专业选修课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受限于学时安排和教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专业必修课开设不足、核心课程部分缺失、选修课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满足一定的逻辑性,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应合理安排;目前,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不遵循学习过程的现象,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利于将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各高校间同一专业课程设置的趋同性严重,课程设置未有效体现办学主旨、专业特色和地域特点。
第二,高校教师素养良莠不齐
目前,在教师队伍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下,部分年轻教师对课程定位认识不足,专业基本功欠缺。例如,《高等数学》授课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板书推导,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回顾。当前高校教师的考核、晋升方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突出,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利于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过于死板,不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部分教师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来进行授课。
第三,学习风气需改善
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自身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转变,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探索和研究的学习精神;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挫折和困难不知如何面对,且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另外,学生参加社团类活动过多,挤压必要的学习时间;过分注重素质拓展而忽视了学生的本职任务。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非常不利于高校教学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