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给人们赋予了一种新的权力,即微博具有赋魅功能,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微博满足了用户快速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需求。微博的书写终端具有多样性和移动性,基于这个特点,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新微博,这让用户拥有随时随地发布和分享信息的快感。微博发布信息很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媒体的缺陷,而且内容短小精悍,符合人们当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习惯。
微博赋魅功能的第二点体现在微博打破了媒介议程设置垄断权上。首先,微博传播过程的具有草根性和平等性,这主要是由微博的字数限制所带来的,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在进行微博写作时不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不用进行“化妆后的表演”,只言片语即可充分表达,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消解了由于篇幅长度或现实中的个人名气所带来的传受关系的不平等性,在微博中,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表达,实现个人话语权。其次,“公民新闻”的兴起,使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发布,都不需经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读者”完全可以自己采写新闻,这使得表达自由逐渐融合和涵盖了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两者的概念。微博作为“公民新闻”诞生地之一,给予了用户发布权,每个微博用户都成了“公民记者”。再者,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给微博用户穿上了一层“隐身衣”,用户的身份往往无从知晓,所以微博中沉默的一方不再害怕被社群孤立,他们在匿名的保护下能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观点。媒介的议程设置在这么一个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微博世界中,很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以及影响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1909年,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其中,前两项只能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透过他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微博用户在判断他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基于想象,为了验证自己想象,他们需要不断的寻找证据,比如经常看别人给自己的留言、回复和新的关注自己的人等,人们通过他人在微博上对自己的态度,来获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认知自我的目的。异曲同工,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一半是他自己,另一半则是表达。”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要经过某种表达,若脱离表达,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存在。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接纳外界的信息并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环境信息与自我意识达成统一时,个体将具有更高的自我认同感。微博这个特殊不受约束的载体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获取他人理解认可,进而自我认同的途径。在微博上,用户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对时事的认知,并反思自我的言行,再此过程中,通过他人的反馈获得最生动的自我知识,进而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达成自我认知的和谐建构。
“微博控”的形成与从众心理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从众心理,即指个体受到外界或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在知觉、判断、认识等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对公众舆论或多数派的趋同。当今社会,微博以其独特的签名档、亦步亦趋的拍砖回帖和忽隐忽现的聊天方式,成为一对多的新互动平台,它符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新颖、时尚、快节奏生活的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其实自身并未感觉到微博有多大吸引力,仅仅因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他们总在刷微博,把微博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发情绪、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他们害怕与身边人格格不入而被排斥,所以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效仿他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微博上,被动加入“微博控”的行列。
从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依赖可以看到,媒介依赖理论研究的是传播效果的问题,而产生媒介依存症的原因与“使用与满足”理论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可以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微博控”的成因。“使用与满足”理论由卡茨提出,它属于传播学中的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微博不仅在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满足形态的基础上延伸了满足的程度范围,还开创了新的“满足”类型。首先,微博满足了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诉求。微博的传播特征开启了独立个体进行自我传播的时代,强烈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满足了受众及时深入了解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观点、表示态度、提出建议的需求,与此同时,每个用户又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双向互动,对于某些社会事务形成态度上的合意,从而在微博上形成一个公共舆论空间。纵观近年来在微博引发的热点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正在逐渐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促进行政机构完善管理。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谈到大众传媒的功能时,首先提到的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西方新闻界把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第四种权力”,凸显其舆论监督的职能。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其次,微博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用微博随时获取信息,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在刷微博的同时,可以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发布信息,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生成用户生产内容。微博作为公开的新媒体,受众除了在上面记录自己的生活之外,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转发的时候,不少用户会加上自己的观点或简短的评价,这是受众“使用”新媒体以达到自我表达“满足”的典型表现。微博由于自身的特性给受众提供了更多机会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受众能在微博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正如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提出的“媒介情景论”,情境决定行动者的行为,每种独特的行为都需要相应的独特情境。微博作为用户展示自我的舞台,让用户能够释放自我,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和表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