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前后,为什么有才华、有势力的华人到九州地区后得到当地藩主的关照,并很快找到落脚之地,获得居住许可,娶当地大家闺秀为妻,死心塌地安居乐业?为什么长崎历代奉行尊重华人儒商,给他们创造条件,设置唐年行司、唐船请人、唐通事等职官职,让优秀的华人担任?为什么在实行锁国令,严禁华人渡来的形势下,仍然准许隐元等华僧到长崎?其实,幕府当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先考察一下丰臣秀吉生前的嘱咐。增田廉吉在《锁国之窗》中说:太阁丰臣秀吉,文禄元年(1592年)在肥前名护屋(今佐贺县)做阵地之时,对着前来伺候的长崎市地头说,“西海诸道沿海各地有明船前来互市,听说有商人在此寄宿。如果发现其中的壮年才略的人物,悉数拉致到崎澳,许配国妇,赐与官谷,让其安居,将来大有用处。”
据丰臣秀吉的年表,文禄元年日本侵略朝鲜,丰臣秀吉赴名护屋督战。名护屋位于今九州佐贺县,古代这个地区属于肥前辖区。佐贺县位于九州的最西部,其南部与长崎毗邻,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期间,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修建了城堡,作为征朝指挥部兼后勤基地,仅次于大阪城。对朝开战的1592年,丰臣秀吉到名护屋督战,了解到九州地区有很多华人,于是对长崎地役人下令,要善待“壮年才略”之华人,给他们许配日本女子为妻,并供应官粮,划拨宅基地,使其安居乐业,为实现他的“亚细亚大帝国”的美梦预备人才。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仅仅吞并朝鲜,吃掉中国才能实现他的宏伟战略。丰臣秀吉于庆长三年(1598年)怀着遗憾闭目,临终之前留下了内容相同的遗嘱。
德川家康原来是丰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但两人是政敌。丰臣秀吉死后,1603年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幕府政权成立。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战争持续到1615年,在大阪夏天之战中才彻底消灭丰臣秀吉的遗臣。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间,虽然是死敌,但在国家根本利益面前,在对外政策上是一致的。德川幕府敌视丰臣秀吉,还要消灭丰臣秀吉的遗臣,但德川幕府政权建立后,丰臣秀吉的遗嘱仍然有效。德川幕府对华夷有成见,但他所统治的两个半世纪内没敢发动侵略战争。中日之间虽然没有官方的外交关系,但民间贸易活跃,中日民间交流频繁。幕府和长崎奉行对长崎华人采取“以华制华”政策,优待安抚华人,选拔优秀的华人及其子弟任命为唐通事,为幕府外交与贸易事务服务。幕府统治期间,唐通事的作用很平凡,他们没有做出过令幕府惊喜的什么大事,只是作为长崎地役人,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为幕府侍奉。
17世纪初期,长崎认定的住宅唐人38人,都是有才华的儒商,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都符合“壮年才略”的条件。日本幕府安抚郑芝龙就是典型的例子。郑芝龙于1612年到长崎,奉将军之命北上江户,陈述很多异国形势。将军大喜,在长崎特赐土地,供给官粮,其后因贸易上的关系,移居平户,娶田川氏家的大家闺秀为妻,所生的儿子就是郑成功(乳名福松):23-29。17世纪四十年代后,对新来华人的审查更加严格,必须得到幕府的认可,得到定居许可的聊聊数人,屈指可数。日本庆安年间(1648-1651)到长崎的颍川入德(杭州人,原姓陈),是日本小儿科医学始祖,因有一技之长才获得特许登岸;1661年朱舜水到日本,未能获准登岸,困守舟中,后经大学者安东守约等人的努力,才破例获得幕府的批准;最晚到长崎的商人是魏之琰,1672年才获准定居长崎,之前他往来于东京与长崎之间,为长崎崇福寺捐献过巨款,他是豪商巨贾,也是日本明乐传播者。
1654年到长崎的隐元等名僧,表面上看是以唐通事为代表的长崎华人邀请的,其实不然。第一,邀请隐元的决定权在于幕府,代言人是长崎奉行,操办者是唐通事。同意邀请隐元到日本,其实就是为巩固幕府政权服务的,一是防止基督教徒潜入,也防范基督教义流传,二是重振萎靡不振的佛教界。幕府也了解隐元,他是明末清初江南一带最有威望、最有成就的一代名僧,符合“壮年才略”的标准。第二,从表面上看,日本黄檗宗布教主体是隐元为代表的黄檗僧侣,但主导者是幕府当局,隐元是被动地到日本,而且其布教行为也不是主动的。隐元到日本,幕府考察近五年后,经过曲折的周折,于1658年11月,德川家纲才接见隐元,次年允许选址建寺。幕府批准隐元建寺院,同意布教,其实只是德川幕府实施其政治战略的一步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