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羌族民间婚嫁歌谣浅析
 
更新日期:2022-10-26   来源:文艺争鸣   浏览次数:9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羌族民间婚嫁歌谣浅析摘要:羌族民间婚嫁歌谣,主要反映旧时羌族青年男女婚嫁期间及前后的生活状况。在流传至今的羌族民间大量的

 

羌族民间婚嫁歌谣浅析


摘要:羌族民间婚嫁歌谣,主要反映旧时羌族青年男女婚嫁期间及前后的生活状况。在流传至今的羌族民间大量的婚嫁歌中,对父权制社会下的婚姻制度的抗争,对美满婚姻的追求,都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羌族;婚嫁歌谣

 The research of  Folk Wedding Songs of Qiang Nationality

Abstract :The folk wedding songs of Qiang nationality mainly refle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young men and women during and after marriage in the old times.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marriage system under patriarchy and the pursuit of a happy marriage are thoroughly and vividly reflected in most of the folk wedding songs of Qiang nationality which spread to the present.

Keywords:Qiang nationality; Wedding Songs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时至今日,羌族也始终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积淀已久的古老丰厚的民族文化,一直依靠本民族口耳相传的口头语言来代代相 传。羌族歌谣作为羌族文学中重要的代表形式,表达着羌民族朴素的情感。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表现出羌族人民的 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反映羌族民间婚姻嫁娶的歌谣屡见不鲜。这些歌谣不仅反映出羌族民间歌谣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准,还 真实完整地再现了羌族民间的婚嫁习俗、婚姻制度等社会现象。

羌族民间的婚嫁歌谣主要由喜嫁歌和哭嫁歌构成,以哭嫁歌为主。这些歌谣写得或爽快热烈,或痴情缠绵,或凄楚哀婉,表现了羌族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以及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和鞭挞。##end##

一、喜嫁歌

羌族人喜歌善舞,在羌族青年男女婚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青年男女相知相恋,到新娘子整妆待嫁,以及婚礼现场赞歌的吟唱,都流传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

如《坐堂歌》:

一根竹子十二丫,又结葡萄又开花。

前头结的金豆豆,后头开的羊角花。

羊角花上洒点油,又打金簪又梳头。

明早姐姐要出嫁,金簪别在云朵头。

……

这首歌谣细腻地表述了在新婚前夜,新娘坐在梳妆台前,精心地梳妆打扮,盼望嫁给心上人的急切心情。

又如《尔玛姑娘作新娘》:

十五的月亮明又亮,小伙子就像月亮一样,

黑夜里有颗星儿,它像姑娘一样漂亮。

尔玛姑娘作新娘,美丽的像蝴蝶一样,

但是新郎也不逊色哟,如胸前的银牌一样辉煌。

这首歌谣是羌族婚礼中对新郎新娘的赞歌,表达了人们对新婚青年最美好的祝福。

再如《嘎布勒麦》(唱喜事)

主:我们歌唱主人家,

主人家要办喜事了,

要为儿女办喜事了。

昨晚留住远方的亲客,

留众亲客在家里歇了。

众亲客给主人家带来了吉祥,

众亲客给主人家带来了如意,

众亲客给主人家带来了光彩。

亲朋好友心中想,

想请客人说几句祝福的话,

说几句祝福吉样如意的话。

客:我们歌唱主人家,

今天主人家办喜事,

为儿女办喜事,

办法好,办法多。

万事吉祥,

万事如意。

主人家要我们出好主意,

想好办法,

说祝福吉祥如意的话。

在这首近千句的长歌中,表现了主人高高兴兴地张罗喜事、宴请众亲客,以及众亲客对新婚夫妇及双方家庭美好祝愿的喜庆场景。

二、哭嫁歌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均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得越雷池半步。尽管如此,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婚姻幸福的理想依然没有被泯灭,他们大胆地通过歌谣来释放心中的喜悲,为争取自由,争取幸福的爱情和 婚姻做着最大的抗争。

如《不愿嫁给切切子》:

青布鞋儿蓝里子,不比先前当女子。

妹在娘家当女子,油炒饭来烧饼子。

妹在婆家当媳妇,倚着碗柜偷冷吃。

哪天哪日时运转,鸡窝狗棚妹要嫁。

愿背水来愿砍柴,不愿嫁给切切子。

这首歌谣表达了羌族姑娘对男方的选择标准,宁可嫁给穷人吃苦劳累也不愿和爱打人的二流子结婚,表现出了羌族人民对于真、善、美的大胆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又如《我哥我妹》:

女: 阿哥呀,阿爸阿妈把我嫁到有钱人家了。

男: 阿妹呀,你出嫁三天不见你升富人家。

女: 阿哥呀,你不该怨我,这全是父母之意。

男: 阿妹呀,我心象火烧骨髓被你抽走了。

女: 阿哥呀,太阳出来我盼你到我眼前。

男: 阿妹呀,你走了,我一个人好孤单。

女: 阿哥呀,月亮出来,我盼你到我身边。

男: 阿妹呀,我全身的筋象被你抽走了。

女: 我的小哥,白天晚上都想你,眼泪象房后的小溪,小溪清了又浑啊,什么时候再能见到你?

男: 我的小妹,山上羊角花无高矮,人在凡间却有贫和富,贫富把我俩分开了,我俩再也难相见。

这首歌谣描述了一对羌族青年情侣对歌的情景,姑娘虽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却又不甘于这种安排。明知抗争无用,只能借助歌谣来哭诉对爱人的不舍,对旧社会婚姻制度的仇恨与无奈。由于羌族长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及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下,那种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制度,常常铸就了他们爱情结局的悲剧性。由于羌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如愿以偿的。尤其是女青年,大多难逃包办婚姻的宿命。

在哭嫁歌类型的诸多作品中,《花尔钠吉》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公开抨击和鞭挞的代表之作。在临嫁前夜,姑娘尽情地抒发和述说了自己在封建社会里的不幸命运。

《花尔钠吉》:

阿爸呀阿妈,

人家把女嫁到开花的地方,

阿爸把我丢到茨芭林里。

阿爸呀阿妈,

人家养女要团聚

阿妈养女要分路。

阿爸呀阿妈,

你只看到他家田大地多,

他田大地多好葬丧。

阿爸呀阿妈,

称只看到他家房大屋多,

他房大屋多好停丧。

“田大地多”、“房大屋多”,歌谣中所指男方家中的生产资料等物质上的优厚条件,直接影响着女方家长嫁女的态度。为了攀上一门高亲,获得更多的生 产资料,同时为了女儿的物质生活能够过得好一些,女方家长大多选择将女儿嫁卖出去。除了以上的原因,歌谣还直击问题的本质,就是父权中心社会制度。

我的儿,我的心肝呀!

今天晚上,

假若你是个小伙子,

就能把别家姑娘娶到我家来,

就能把别家的姑娘的心带到我家来。

本来我家人口少,

到现在这时候,

人就会多了,

心就会多了。

但是你是个姑娘,

就成了婆家的人,

心也属于婆家了。

你的阿爸阿妈,

在前三天,

吃了别家的肉,

象山一样多;

喝了别家的酒,

象海水一样多;

收一了别家的财礼,

象河沙一样多。

答应了别人三句话,

就把女儿嫁出去了,

就把女儿嫁出去了。

这种父权中心的社会制度,反映了男女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制度是以牺牲妇女的权利作为前提的。在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男女不同的命运,男子有继承权,可以传宗接代,而女子则不得不以被奴役者的身份去到婆家。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怎能不在妇女心头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

六月麦子正扬花,

丈夫还是奶娃娃,

哪天等得丈夫大,

落了叶子谢了花。

明知面对的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只能委身出嫁,婚后的感情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于是,在羌族歌谣中,这种描述婚后不幸生活场景的,可谓为数不少,且大多字字带泪,句句含悲。

如《十八女儿三岁郎》:

十八女儿三岁郎,

解衣脱鞋抱上床,

心想说句心头话,

无奈他把我当娘。

从歌中可见,夫妻双方悬殊的年龄造成了婚姻生活的名存实亡。旧社会时,羌族地区出现的这种“女大男小”的婚姻,主要集中在社会下层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他们为了获得劳动人手,常给年岁尚幼的儿子娶年长的媳妇,形成小女婿的社会现象。对大媳妇而言,她仅仅是一个婢女兼生育工具,婚约成了变相的人身依附契约。

虽然哭嫁歌中大多以哭诉、责骂、鞭挞为主要内容,但还是有部分反映女儿出嫁前对父母亲人的眷恋之情的。如《嘎莎拉米》(哭嫁歌):

阿爸阿妈哟,

留下不嫁行不行?

阿爸阿妈不留我,

只有搓麻线的麻杆想留我。

搓麻线的麻杆不会说话,

想留我也没有用。

阿爸阿妈哟,

留下不嫁行不行?

阿爸阿妈不留我,

只有缝衣的针线想留我。

缝衣的针线不会说话,

想留我也没有用。

这段歌谣表现了女儿即将出嫁,对父母亲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感情,家中的一针一线、牛羊鸡狗都成为倾诉留恋之情的借助对象。此外,女方家长教导女儿要尽心尽力侍奉公婆,孝顺长辈等在歌谣中也有体现。

《嘎莎拉米》(哭嫁歌):

阿爸阿妈哟,

你们的嘱咐我会牢记。

对公婆,

会尽孝心,

家务事,

会细心料理。

勤快节省,

已记在心里。

三、羌族民间婚嫁歌谣的社会功能

羌族民间婚嫁歌 谣,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是羌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创造、累积、检验后传承下来的灿烂诗篇。 因其反映了羌族民间许多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至今仍然潜在着影响着羌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此,主要列举一二。

(一)政治斗争功能

解放前,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由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幸福婚姻较少。因此,歌颂婚姻幸福的喜嫁歌较少,控诉封建制度的哭嫁歌较多。在那种封建制的时代,婚姻的形式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买卖亲、调换亲等,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等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从 社会发展和实践的角度看,这些旧有的制度和陋俗终归要被历史所荡涤,终归要被符合人民大众的新制度所取代。纵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坎坷、艰辛,但结局 已然注定。这一点在羌族民间婚嫁歌谣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从《木姐珠与斗安珠》中可见,通过长期不懈的抗争,羌族妇女们最终赢得了自己美满的婚姻生活。虽然 羌族妇女赢得最终胜利的此类作品比较少,但它忠实地为劳动人民开展政治斗争的功能和作用却一点都不弱。

(二)道德规范功能

婚姻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婚姻的存在,除了要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还应被道德所规范。恩格斯认为,“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是人的权力,以相互性爱和夫妻真正同意为基础才是符合道德的。”① 这 也就是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合乎道德。而在羌族社会,腐朽、落后的婚姻制度已经无法帮助缔结美满的婚姻,就只有利用歌谣即精神来规范羌族社会的男 男女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构筑美好的家园,让他们一直秉持着统一的道德标准。在这个道德标准下,真善美、假恶丑等种种价值观很自然地体现出来,并形成一种 强烈的对比,造成一种从善、从美的舆论氛围,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对于羌族后来良好婚姻习俗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审美功能

羌族群众大多心灵 手巧,热情大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在对羌族民间的婚嫁歌谣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几乎每首歌谣都与美有关,与 人的美有关,与当时社会的美有关。认真分析这些歌谣,不难看出,羌族民间婚嫁歌谣的美,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美在形式、美在意境。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 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② 羌族民间婚嫁歌谣的美学情趣正在于此。歌谣鼓动人们大胆追求美满幸福的婚姻,去和旧势力做抗争。尽管它不能不足以推翻封建的社会制度,但起码充分说明羌族大众已经树立了追求美满幸福婚姻的理念,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羌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民间传统婚俗也已 有很大的改变,青年男女在婚嫁期间吟唱歌谣的已越来越少。但作为羌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羌族民间婚嫁歌谣在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 其对在当下研究羌族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婚姻礼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9页。

②《摩罗诗力说》第57页。

参考文献:

[1]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 《绵阳地区民歌选》第三集,绵阳地区文教局编印( 内部印

刷),1983 年 10 印制。

[3] 李明.羌族民歌浅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2,(2)

[4] 马宁,钱永平.羌族歌谣的分类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景晓文(1987-),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舞蹈学。

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学校办公室秘书科

邮政编码:621010

手机:13881173959

电子信箱:29037556@qq.com

 

上一篇: 羌族民间婚嫁歌谣浅析

下一篇: 羌族民间婚嫁歌谣浅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