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新变化。一是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冲突和交流,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群体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他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注重个人价值,向往和追求自身的“舒适度”和价值体现。二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扩大化。最近网络流行的“佛系”心态,引起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当教师还在担心学生因为沉迷于恋爱而影响学业,因为失恋而产生消极、甚至厌世情绪的时候,有些大学生却倾向于“佛系”生活,产生了“不想恋爱、不愿恋爱、事事无所谓”的想法。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爆红网络,由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佛系生活”,即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赶鸭子式生活状态。一些青年大学生不仅过起了“佛系生活”,更是追捧起了“丧文化”,处世中常常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比较喜欢暗含这一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比如“废柴”、“葛优躺”等。因此,我们要警惕网络上一些消极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扩大化。
第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一是成长环境的复杂化。组成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其组成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变,父母和长辈对大学生的成长关注度明天增强,即使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儿”政策,但是社会大众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观念,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占比仍然较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离异和再婚家庭的比例增高,部分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处于单亲或者重组的家庭环境,甚至个别家庭破碎,从小生活在亲戚家或者被陌生人收养,这一群体缺少原生家庭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二是校园环境的变化。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发展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同时新校区建设、普通高校合并升格、民办高校兴起等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居住、生活、学习等硬件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善。同时,学生公寓分散、校区分离、生活娱乐学习区域分割等情况较多,由传统的“聚集区”逐步转变为了“分散区”。三是网络的全方位渗透。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提供的无限的可能。大学生依靠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建立联系”。比如,他们可以在微博、微信、天涯、知乎等平台的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虚拟圈子”。同时,“抖音”平台的出现,“吃鸡”等网络游戏的风靡,给大学生带来了成为人生“主角”的可能,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娱乐化,构建的虚拟世界又满足了人类群体生活的特性。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作为一种必然存在于他们之间。
第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新变化。一是必须抓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一主线不动摇。二是主动出击,随时应对。网络世界的鱼龙混杂、海量信息的真假难辨、传播速度和范围的不可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主动“发声”、沉着处理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三是坚持灌输与吸收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思想的多元化和时代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坚持灌输理论,又要注重吸收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发现的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有效的吸收和总结其群体自发形成的新思想,并反作用于大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