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抓住关键问题带动全局
 
更新日期:2019-08-21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供给方面的也有需求方面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生产能力中有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等等。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这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结构失衡矛盾。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重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指导推动意识形态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态势。但同时还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各种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具体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渗透遏制。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唯有此,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三)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能按时脱贫,不能与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和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经过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3000万人,其中相对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四)以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重点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没有严格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只能取得一时之效,难有长久之功。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因此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五年,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也不断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抓住关键问题带动全局

下一篇: 抓住关键问题带动全局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