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担当作为破解问题的第一品质
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更是有担当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问题意识的论述,始终和责任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既要敢于直面问题,更要在问题面前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他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2014年2月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永扛千钧之重,以胸怀天下、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比如,他多次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时候,既坚持问题导向,直击党内存在的各种积弊,深刻指出当前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又要求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巡视工作会上,针对反腐败斗争处于两军对垒、胶着状态,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问题,习近平十分坚决地讲到:“与腐败作斗争,个人生死,个人毁誉,无所谓。既然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他的这些论述,深刻彰显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自觉地把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发展进步之中,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强烈的责任感、深沉的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把改革作为破解问题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顾改革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破解我国发展的问题、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历经40年的伟大实践,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树倒根存,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要把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动力,作为破解问题的关键一招,把解决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国内外环境和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失时机地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固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把前进道路中的各种现实难题和重大问题解决好。
(三)把创新作为破解问题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解决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答案和既得方法,必须冲破僵化思想、固有模式,打破陈规陋习,特别需要创新突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特别需要有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经验借鉴。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短短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要敢为人先,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