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双重人才理念定位
 
更新日期:2019-08-22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浏览次数:2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乡村振兴需要新上山下乡打好人才基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振兴的典型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好的带头人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些好的带头人

 
(一)乡村振兴需要新上山下乡打好人才基底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振兴的典型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好的带头人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些好的带头人几乎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都是乡村内生式的带头人,这些内生式的带头人因为了解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具有乡村情结、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瞻远瞩、因地制宜的头脑带领乡村走向振兴,就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这些带头人就是新时代的新乡贤。但是这种新乡贤在全国624630个乡村中,仅仅是少数,是凤毛麟角,何况在一些乡村,由于乡村固有的社会生态结构,一个负面的带头人导致一个乡村集体的沦落,导致乡村严重的对立与两极分化也广泛存在,如何使新乡贤在中国广大的乡村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普遍性,一种必然性,而不是一种偶然性,教育必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直接面向社会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然在其中发挥着直接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到来,以及中国很多“空壳村”的存在,使传统土生土长式带头人越来越少,代之的必将是一代代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先进知识与眼光、具有独特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乡贤兴起与注入,无论是乡村新乡贤的普遍产生还是未来乡村振兴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都需要大学生的新上山下乡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库,以及需要乡村振兴作为大学生新上山下乡的人才培养库。
在课题组利用假期调研山西一些地区乡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状况时,可以发现目前在乡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正在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几年,已经熟悉和完全融入当地的乡村工作生活中,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并逐渐热爱当地的乡村,对当地的村民充满着感情,但并没有因融入而失去理想、磨灭激情与斗志。在对山西三个不同地区的五个乡镇关于《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况》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51.04%的人对当前“比较满意”,有60.42%的人认为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问题后,得到农民的鼓励赞许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他们对乡村的发展有很多的想法,希望尽他们的绵薄之力,积极主动的发挥作用,让当地的乡村面貌改善,让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大学生比一般的村民更具有集体主义的精神,更具有全面、长远的眼光,但他们处于基层,苦于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与层层传导下来的压力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想法与才华,在调查中显示,63.54%的大学生认为事务性工作太多,很多想法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实施,不过待时机成熟,他们一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力量与后备力量,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在全国最美村官评选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村官正逐渐的涌现出来,他们会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主力而显现力量。
(二)应用型高校需要新上山下乡提供建设思路
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会上,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家福院士以“高等院校 各尽其职”,提出要面向国家需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其实在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各地方高校要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转型发展。在此意见出台三年多的时间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问题仍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虽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定位不具体、不清晰,名为应用型,实则仍然是研究性导向,应用型建设进展缓慢,专业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课程改革与建设也进展缓慢。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来讲,第一是害怕失去面向全国的定位,导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困难,第二是传统办学的惰性使学校不愿意去做任何改变,第三是找不出自己的特色,又害怕失去传统的基础,这三个原因是造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生育率下降造成越来越少的生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挑战,如果不能办出特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将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发向哪里,怎么发,国家已经指明了方向,就是向应用型改革,而应用型改革又如何避免完全的同质化,那就是针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振兴趋势,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输出人才,必将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改革中办出特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地域差异巨大下的乡村多样性特点决定了中国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改革也应当会是多样性的,是百花齐放式的。
(三)新上山下乡为乡村振兴与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牵线搭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城乡融合人才流动的进一步发展,新上山下乡将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据麦可思研究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2019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公布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去基层就业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清华大学共有288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9]。同时,从每年各地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选调生的报考热度也可见一斑。但毕竟中国的乡村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没有针对乡村振兴多方面的引导、教育与培养,这种必然会是缓慢的,这种进入也是被动的,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新乡贤以及大量的人才支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将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新上山下乡人才进入牵线搭桥,而高等教育特别是直接为地方输送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也需要乡村振兴这个契机来推动应用型改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双重人才理念定位

下一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双重人才理念定位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