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路径设计
 
更新日期:2019-08-22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浏览次数:2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采取订单式培养精准施策、特色专业精准定位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乡村人才需求而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照顾到乡村人才

 
(一)采取订单式培养精准施策、特色专业精准定位
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乡村人才需求而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照顾到乡村人才需求与城市人才需求的差别,也可以照顾到不同乡村对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既满足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共性,满足了不同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个性,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基层大学生流失率高、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让大学生安心扎根农村工作,实现乡村振兴与个人腾飞的双重蜕变。
中国从2005年就开始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随后一批批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不断充实农村基层人才,在2018年暑期调研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状况时,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流失率很高,造成流失率高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为了缓解暂时就业压力的一种被迫选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4.79%的人是“迫于就业压力先就业”而选择了农村,18.75%的人“将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跳板”,即约2/3的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是被迫选择。造成流失率高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没有乡村情结,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文化、习俗、语言等,在调查中显示47.92%的人对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地方偏远,生活不方便”,有17.71%的人工作中最主要困难在于“当地语言、文化、习俗不通,不能融入”,有30.21%的人认为“当地农民文化素质低,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可见,不能融入当地乡村是农村基层大学生流失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乡就在本地或附近的大学生因为有乡村情结且习惯乡村生活的大学生流失率较低,目前大部分留在乡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是与乡村有关联的,在所调查乡村中,这个比例占到约70%,有34.38%的大学生工作所在地与生源所在地完全一致,在访谈中也发现,安心留在乡村工作并做出一定成绩的大学生几乎其家乡都在本地或附近。
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入学之初就自愿与乡镇、高校签订三方学习与服务协议,大学毕业后按照协议内容与相关服务年限到乡村工作,在校期间,大学生必须按照乡镇与高校所签协议进行认真学习,四年后达到高校与乡镇学习要求而毕业,在大学生学习期间,乡镇要随时跟踪大学生在校的表现,以确保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质量。针对乡村振兴而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处于自愿选择,首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主动选择乡村工作的比例,主动选择有利于他们将来工作主动性的发挥,更多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降低流失率。其次,这种模式虽然无法从根本杜绝选择的被迫性,但从生源主体来讲,则更多的将是与乡村有关联的大学生,可能是乡村生源,也可能会有一些有乡村情结的生源,因此,订单式培养模式从生源结构上讲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留在乡村工作的比例,充实乡村工作的人才要素。
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是在进出乡村人才上把了关,但是具体的在校培养模式还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改革来推动。
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然是一种充实乡村振兴人才的精准施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针对乡村的特点与要求进行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需就地取材,结合当地实际,一方面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坚持执着的毅力、对当地语言、文化的熟悉、认知与融入、沟通、管理、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当地需要,设置特色专业,如针对云南少数民族较多的特点,设置少数民族民俗学、少数民族艺术学,针对当地适宜种植多种花卉的地理条件,设置花卉种植与艺术学等等,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
(二)设置乡村实践应用型教学班级,广泛引导,自由选择
除了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外,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改革徘徊阶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还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双轨制教学班级,即一条理论研究型腿走路,一条实践应用型腿走路,也就是同一专业设置理论研究型班级与实践应用型班级,招生时由学生自主选择,理论研究型班级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做准备,实践应用型班级侧重技能型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实习就业,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应用型班级要多侧重与乡村振兴实践应用人才要求相结合,多运用本地乡村资源,组织学生实践教学,或利用乡村振兴项目真正使学生参与调研、设计、参与,实施真实环境项目化教学,引导大学生爱上乡村,培养乡村情怀,毕业后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历史热潮当中,广施才干。在双轨制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交流、自由转换,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调动大学生到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使新上山下乡成为大学生的主动选择。
(三)教师与乡村能手交叉教学、双向互动
无论是适应新上山下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是实践应用型班级的设置,理论基础与应用技能都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其一。如果不讲理论或者过分强调实践,也就失去了本科院校的教学层次,沦为职业技术学院,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因失去理论的基础、长远的眼光、学习的能力与方法而无法灵活、长远的为乡村振兴服务,也无法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人才。同理,如果只强调理论型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新上山下乡会因无法适应、融入而半途而废,也会因得不到农民的信任工作很难开展。因此,无论是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是针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应用型班级,都需要理论型教师与乡村实践能手交叉教学,邀请懂农民、爱农民的实践型专家教师与当地不同类型的农民来开展讲座或参与教学,同时,学校的理论型教师也要不断到乡村参与调研、实践,了解农村,增强对乡村的情感,成为培养有温度、有乡村情怀的教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路径设计

下一篇: 新上山下乡:乡村振兴与应用型高校的路径设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