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 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 联系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实际, 经过不断探究和实践, 逐步形成了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的新模式。
首先, 以主体性教育作为理念先导, 构建师生互动的理念范畴。主体性教育, 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与未来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的兴趣是在师生互动中形成的。所以, 师生互动是主体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论, 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模式的基本框架,对师德建设的组织方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可形成师德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而且还有较为广泛的现实依据。
(一) 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 遵循教学相长、互相激励的原则, 会使师生在彼此的不断肯定中, 形成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局面实现全面协调、永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 符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规律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根基和灵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师生互动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实践。良好道德的养成不是一个人闭门修炼就能达到的, 必须根据周围人的感受及时调整和修正, 这个过程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良好道德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道德养成也需要动力, 一是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就是行为者道德需求和向善的本性,二是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就是周围环境对行为者的由衷肯定和恰当激励, 师生互动模式既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师生道德建设。内、外动力的充分发挥, 提高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效率, 创新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三) 符合高职院校师生特点
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内涵发展是现今高职教育的主题, 而实现这个主题就必须把握和尊重高职院校师生的认知特点和主体性,高职院校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的构建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例证。与中小学教师不同, 高职院校教师以学者型、研究型、双师型居多, 大多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 习惯于探究式的思维方式, 会更看重学生建议中原汁原味的营养,学生对师德建设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对高职院校教师更具影响力。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 对什么是良好师德已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 他们视野更宽, 主体性更强, 参与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更强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更高; 他们对教师评判标准已由重师能转变为德能并重, 对良好师德的需求更加迫切。可见师生互动师德建设模式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师生的认知特点, 符合师生共同的需求, 将使师德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真正自觉自愿、乐知乐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