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马之骏《妙远堂全集》的编纂背景
 
更新日期:2019-08-24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   浏览次数:22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之骏(约1590-1627)字九逵,号仲良,河南新野人。万历庚戌科(1610)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员外、郎中,曾遭贬谪,降为广德州同知,后官复户部主

 
马之骏(约1590-1627)字九逵,号仲良,河南新野人。万历庚戌科(1610)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员外、郎中,曾遭贬谪,降为广德州同知,后官复户部主事。清修《新野县志》称之骏“博洽典籍,诗文行世,疏请赈边,绩著军民”,与其父马化龙、兄马之骐一起,被时人誉为“一门三进士”,均卒祀先贤,无论是在明代文坛上,还是河南回族史上,都具有典范意义和深远影响。
1、特殊的成长环境为马之骏“自造新声”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新野自古就有“八水环流、陆海舟车、秦楚襟带,扼南国之咽喉,为中州之屏障”之说,东汉时更是南都重镇,形成“一地置五县,王侯集新野”的局面。
马之骏深受穆斯林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双重熏陶,其家世背景极其特殊。根据明清以来相关的书目记载和文献著录可以知悉,马之骏祖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李尚书塔,后迁居河南南阳新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出教。其父马化龙(约1545-?),万历丁丑年(1577)中进士,历任山西长治知县、浙江嘉兴同知、江苏淮安知府、天津卫兵备道、山东按察司副使等职,以清廉仁恕、体恤百姓而为人称颂,淮安人曾为其树碑,万历皇帝诰赠中宪大夫。家族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使马之骏受益匪浅,他在道德修养、文学创作、关注民生、回报故乡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对马之骏家世背景和生平事迹的考辨,有助于考察古代中原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程,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河南回族文献提供依据。
关于马之骏及其《妙远堂全集》的研究现状。长期以来,关于马之骏的学术研究相当寥落。直至本世纪初,马之骏才逐渐走进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杨运鹏《马之骏和他的<妙远堂集>》一文,主要以新发现的《妙远堂诗抄》为文献依据,简要考察了马之骏的家世背景和创作情况,但其行文过于简略直白,尚未上升到学术研究的层面,仅仅为马之骏及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闵虹《竟陵别调——马之骏与<妙远堂诗钞>》一文,最早对马之骏诗文集的存佚、版本刊刻以及诗文创作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肯定马之骏是晚明文坛上“偕挚友造作新声、共御竟陵的中原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应有属于他的位置。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四》考证了明清时期安徽、河南29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家世及其为回族的依据,其中就包括马之骏父子三人。杨晓春《明代清真寺汉文碑刻所见穆斯林士人对汉文化的态度》一文,以马化龙所撰《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和马之骐所撰《重修礼拜寺碑记》等为例,来考察穆斯林士人对待汉文化的态度。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列专章探讨马之骏的小品艺术,称其“文笔孤峭,独具一格”。王永宽等主编的《河南文学史·古代卷》、王永宽主编的《中原文化大典·文学卷》和朱昌平等主编的《中国回族文学史》也将马之骏收入相关的章节。关于马之骏及其《妙远堂全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
2、兄长马之骐的鼎力支持是《妙远堂全集》刊行于世的直接原因
马之骏自幼就受到家乡文化积淀的熏染,仕宦之余遍览各地的名胜古迹,与交游挚友诗酒唱和,与其兄马之骐更是兄友弟恭,关系融洽。马之骏的长兄马之骐(约1564-?),字康庄,号时良,万历庚戌年(1610)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静哨堂全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三朝近20年,官至礼部左侍郎,在天启朝秉笔直书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行宦官专权之事,被《明史》评价为“独标忠清”,“荣祭葬”。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马之骏与其兄马之骐“并有时名,仲良尤为秀发,与钟伯敬同时称诗”。《妙远堂全集》卷一载有写给马之骐的《寿兄初度》四言诗2首,其一曰:“有华者菊,灿灿庭宇。肃我衣冠,洁我觞簠。沥言诵祷,靡绪不吐。有怀二人,掬泪如雨。”其二曰:“嗟余弱龄,夺祜孑斯。乃惟哲兄,是保且师。艰难夙夜,共敢斁而。陈编柔翰,以吟以思。”[ [明]马之骏:《妙远堂全集》卷一,上海图书馆藏明天启七年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下文所引《妙远堂全集》内容,均出自此版本,直接标出卷次,不再一一注出版本。]这两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兄弟二人一起读书学习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其父亲去世之后,马之骐对于马之骏来说意味着多种身份,亦师亦友,亦父亦兄,照顾得无微不至,真实地反映出马之骏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但天不假年,马之骏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天启七年(1627),马之骐根据马之骏自编的前、后集,刊刻成《妙远堂全集》,使马之骏的学术创作和学术思想得以流传于世。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天启七年刻本,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另有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彭始搏刻本《妙远堂诗钞》五卷,清张凤台辑入《三怡堂丛书》,1990年中国书店据此重印。以马之骏的社会活动为中心,通过对马之骏兄弟家世背景、生活环境、科举仕宦、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详细考察,既能够清晰地展示出马之骏一生的主要生平行迹,又能从一个侧面展现明代后期中州文坛的发展态势和民族融合的发展状况。
3、众多亲朋故旧的的通力协作是《妙远堂全集》得以刊刻的重要保证
马之骏与竟陵派的领军人物钟惺、谭元春等交往甚密,“欲为调人于李何袁钟之间”,其诗“抉镂性灵,鲜警秀异,足以移易一世”,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朱彝尊、陈田等均对其文学创作实绩颇为赞赏,故而应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马之骏与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是同榜进士,但并不赞同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他追求平淡自然的诗风,与苏州王留“自造新声”,号称“王马”。《妙远堂全集》刊刻时,很多文人雅士如曹履吉、阮大铖、李纯元、钱谦益、张凤翼、沈德符、谭元春、汪逸等人都参与了校订审阅。
4、《妙远堂全集》的传播情况见证着回族作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妙远堂全集》刊刻于明天启七年,但由于近四百年来流传很少,外界对《妙远堂集》的基本面貌和学术价值都不甚明了,故而对马之骏的研究几近空白。直至上个世纪末,《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大型丛书的影印出版,《妙远堂全集》、《妙远堂诗钞》等版本先后现世,为马之骏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总之,深入研究马之骏的家世背景及著作,对于搜集河南回族的文献资料、挖掘《妙远堂全集》的文学和史料价值、探讨马之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历史贡献等方面,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学术意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之骏《妙远堂全集》的编纂背景

下一篇: 马之骏《妙远堂全集》的编纂背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