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兰溪山歌的起源及其歌词内涵
内容摘要:益阳兰溪是八百里洞庭的古镇,位于益阳城东八公里处。1994年,兰溪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山歌之乡”。2007年,兰溪山歌被列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从兰溪山歌的起源开始,并进一步分析它的歌词内涵。
关键词:兰溪山歌 起源 歌词
益阳兰溪是八百里洞庭的古镇,位于益阳城东八公里处。兰溪古镇的历史,据说已近千年,因为它地处资水支流和兰溪河的交汇处,又居湖乡十八垸的中心,所以早在南宋时期,这里已成了店铺林立的小集镇,客货运输的小码头。尤其到清朝末年民国之初,兰溪河成了一条插入湘江至长沙的捷径,兰溪的商贸也红火起来。因此,群众誉称兰溪是八百里洞庭的“小南京”。如今,资水支流被堵塞,兰溪航道被取消,但百里湖乡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地位仍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犹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兰溪大力发展稻米加工,成为全国十大米市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兰溪米市视察,称赞兰溪农民是“背靠粮仓,勇闯市场的领头雁”。
一、兰溪山歌的起源
兰溪小镇的有名,除了它历史悠久外,还在于它有一座枫林桥。《益阳县志·建置八》说:“枫林胜迹,资江一桥(即兰溪枫林港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八年至十一年(公元1803——1806)……”枫林桥长六十四米,宽六点五米,是一座花岗石单跨石拱桥。桥头立着公母石狮子、石麒麟各一对,小狮被母狮环抱,母子亲昵,栩栩如生。它不仅做工精美,而且富有传奇色彩。
民间有两种传说,把建桥和山歌起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一种说,清嘉庆年间,枫林桥已基本修好,但中间有一块方石板总是安不稳,无法完工。大家就问神,神说需要一个姑娘祭桥。消息传开,一个不知名的姑娘主动地把自己压在石板底下,桥才完了工。为了纪念这位无名英雄,附近人民每年端午节都要在桥旁举行一次山歌会。
另一种说法更接近于现实:筑桥时石工很多,大家一边劳动一边歌唱,使桥顺利地完成了。后来人们为了感谢那些唱歌的能工巧匠们,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一次山歌会。从这两种传说和县志中记载的建桥时间来看,兰溪山歌已经有将近两百年历史了。
兰溪山歌属于特定的山歌会类型。每逢端午节,河溪中置一龙舟,摇旗擂鼓。事先邀请的歌手,在龙舟上不停地歌唱。两岸观者闻歌兴起,互相对歌,此唱彼和,至晚方散。最多的一次参加者不下一万人。据悉,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汉民族赛歌会,可惜的是这个赛歌会现已失传。1994年,兰溪也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山歌之乡”。2007年,兰溪山歌被列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end##
二、兰溪山歌歌词内涵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之所以能在民间生根并得以广泛流传,除了它自身的艺术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人民的生活、思想、情趣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兰溪山歌的歌词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1、题材
兰溪山歌中,有的歌词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贫富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
了劳苦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极大的不满和愤怒。如:《老天太不讲公道》。
牛耕田,吃的草,
我种田,吃不饱;
财主光摇鹅毛扇,
山珍海味嫌不好,
老天太不讲公道。
大革命时期,益阳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建农会,斗土豪,农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自豪,因而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是兰溪山歌中的精华。如:《你看稀奇不稀奇》。
红旗上面绣金犁,
豪绅见了把头低。
泥脚杆子掌大印,
犁头也上了大红旗。
你看稀奇不稀奇!
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兰溪山歌的中心主题。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妇女受压迫,遭欺凌,被侮辱,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山歌中,既有妇女们血和泪的控诉,也有妇女们强烈的愤懑与反抗。如《妇女苦》。
妇女好比一头牛,
身披犁辕挨鞭抽;
妇女好比一匹马,
任人骑来任人打;
妇女好比一头羊,
天天身上挤奶浆;
妇女好比一块砖,
压在牢底不见天。
表达男女之间执着的爱情和对幸福的追求与憧憬,在兰溪山歌中占得比重很大。如《哪个爱你有钱郎》。
男:菩萨要靠好金装,
姑娘要配好衣裳,
想穿绫罗住楼阁,
何不嫁我有钱郎?
女:穷人穿惯了布衣裳,
粗茶淡饭味道香,
姑娘爱的好劳动,
哪个爱你有钱郎!
2、句式
兰溪山歌的歌词句式,大都为七言四句体(如《哪个爱你有钱郎》)或七言五句体(《你看稀奇不稀奇》)。歌词的韵律节奏一般为为2+2+3。如:
红旗 上面 绣金犁, 豪绅 见了 把头低。
2 2 3 2 2 3
泥脚 杆子 掌大印, 犁头 也上 大红旗。
2 2 3 2 2 3
你看 稀奇 不稀奇!
2 2 3
除四句体和五句体外,也还有两句体。特别是高腔山歌,一般都是两句为一节,即使是四句体或多句体的歌,唱时都要分两句为一节来演唱,类似北方的信天游。如:
问:山里竹子千万根,
问郎你挑哪一根?
答:山里竹子千万根,
我挑最直那一根。
问:山上茶花千万朵
问郎你采哪一朵?
答:山上茶花千万朵
我采最香那一朵。
此外,还有诸如“连六句”和“连八句”及“长短句”等句式结构,句式灵活多样。
3、韵律
由于兰溪民歌的歌词篇幅不长,一般压到同一个韵脚。如:《你看稀奇不稀奇》,它的每一句都是押到韵母i,即十三辙中的一七辙。
为追求句子韵律的对比、变化,第三句一般为转句,经常更换韵脚。如《哪个爱你有钱郎》。“菩萨要靠好金装,姑娘要配好衣裳,想穿绫罗住楼阁,何不嫁我有钱郎?”第一、二、四句都是押到江阳辙,唯独第三句转句句尾“阁”是梭波辙。又如《十户农民九户空》,“十个村庄九个穷,十户农民九户空,剩下一个单身汉,年年要去做长工。” 第一、二、四句都是押到中东辙,唯独第三句转句句尾“汉”是言前辙。
有的则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结构规模的大小,在同一首作品中使用几个韵。如《妇女苦》,每句句尾分别是“牛、抽、马、打、羊、浆、砖、天”,每两句押同一个韵,分别押到了油求辙、发花辙、江阳辙、言前辙。
4、手法
兰溪山歌的歌词大都是用的比兴手法,来言人喻事,比物言情。比兴即在歌词的开头引出主要内容。如:“牡丹花开春色深,春深不见蝶来寻。(哥说我的姐呀!)蝶还有意寻花采,只恐花无恋蝶心。谁个看得起穷苦人。”歌词开始并没有点到主题,而是由牡丹逐渐引入。又如“菩萨要靠好金装,姑娘要配好衣裳,想穿绫罗住楼阁,何不嫁我有钱郎?”,由菩萨靠金装引出姑娘配好衣裳。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歌词的生动性,让情感更含蓄的表达,使兰溪山歌的韵味增强,富有一定感染力。
当然,兰溪山歌中也有不少是用赋的手法来直接敷陈其事的,即看门见山地将作品的内容予以质朴的“实话实说”,直接了当地点题,简洁明了。如《妇女苦》就开门见山地把妇女的苦难一一陈述,直接点明主题。
在歌词中间,演唱者常常在前两句之后加进“哥呀”“姐呀”之类的呼语,有的还要插进一句“哥说我的姐呀”或“姐说我的哥呀”这类过转换句。不少歌词,都省略不了这一句,甚至有的还成为歌谣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例如:“大雨欲来雨点稀,郎在外面喊蓑衣。(姐说我的哥呀!)蓑衣还在棕树上,斗笠还在竹山里,小妹无缘空着急。” 这里的前两句如果说是第三人称的歌词,而后三句却很明显是第一人称的歌词了,是由女方直接出来说的话。因此,中间加上一句“姐说我的哥呀”,角色转换就很自然了。
在兰溪山歌的歌词中,还加入了很多衬托性的字、词或句子,以参与情感的积极表达。如 “呀”、“咧”、“呃”等语气衬词,可以与实词一起演唱,还可独立构成乐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语言上更具韵味的,要数山歌唱词中的“娇莲姐”、“我的哥”、“我的姐”、“贤惠嫂”、“郎哥哥” 等称谓衬词的运用,这种称谓衬词不仅增添了语气的亲切感,更加强了情感的浓烈。这些衬字、衬词、衬句贯穿于山歌的歌腔中,加上益阳方言连续语音变调,产生了独具益阳风格特色的句式线条美。
兰溪山歌丰富多彩,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山歌中得到了反映。新中国解放后,益阳县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民间歌手的配合下,对兰溪山歌很好地进行了挖掘整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阳县文化馆又组织近百名歌手创作了讴歌四化的新山歌一百多首,并编印成册加以推广。由于前人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收集、整理民歌曲目,加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益阳各地的民间歌手都已经高龄化,很多已经去世,现存的会唱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对兰溪山歌进行全面、深层的理论研究和整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发展兰溪山歌这支民间艺术之花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唐海燕.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5]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姓名:余雯
工作单位:湖南益阳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音乐系
邮 编:413000
电 话:1397379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