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节目形态创新:受众的情感感知细腻丰盈
 
更新日期:2019-08-24   来源:现代视听   浏览次数:2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通过沉浸式场景化舞台的设计更新节目形态,受众可以感知到电视节目展演空间、舞台呈现手段正在悄然变化,正是舞台的设计营造交互式的传受空间,传者和

 
通过沉浸式场景化舞台的设计更新节目形态,受众可以感知到电视节目展演空间、舞台呈现手段正在悄然变化,正是舞台的设计营造交互式的传受空间,传者和受者在参与中相互反馈形成互动行为,在传统视听体验之外,增进了行为动作的体验与感知。随着新媒体科技和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情景式剧场的设计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迎合大众的情感感知需要而存在,当受众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受众的需求逐步向精神文化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环境、社会如何共生,思考人类命运、探讨人的理想追寻,展演空间的日趋完善满足受众细腻丰盈的情感感知。
1.“文学文本+剧场”模式
总结现有的以经典文学文本为核心的节目,早在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就推出读书节目《子午书简》,2007年凤凰卫视推出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2014年停播之后,新媒体平台在2015年乘势而上推出全新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这种文学文本反哺电视节目的形式一经播出就深受追捧、并能拥有固定的收视群体,究其本质是大众对精神文化领域具有更深层的渴求,对文化作品的深层意蕴有诉求。《一本好书》将戏剧、舞台剧的元素融入电视节目中,从而使文学文本的功能拓展和社会价值得以表达,是读书节目克服同质化做出的革新。每期以讲述经典书籍的内容梗概为开头,开门见山,直接转切到剧场中,给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提供良好情境。
文学作品的意蕴受语言的局限并不能直接传输至人脑,电视将文学作品中言不尽意的内容通过剧场形式、影像画面、声光技术表达出来,镜头语言比文字语言直白,电视节目同经典文学作品一样,其中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舞台场景设置提出现代化的要求,更需要受众参与节目中多重形象的建构,这是电视影像的魅力所在,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暗指、留白、隐喻、夸张、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一方面会通过镜头语言更好的反映,另一方面有所局限,这更需要受众付出情感参与,有相应的情感感知,进而在文学作品的诗性语言中展开更丰富的想象空间,现代舞台的艺术化设计使文学文本实现电视化表达,影像难以表达的深刻哲学意蕴通过三人访谈的形式弥补,通过受众对电视空间时间之外的想象与思考完成。可见,“文学文本+剧场”的新模式诉诸情景化的节目形态营造沉浸式语境,沉淀经典书籍的文化内涵。
2.弱化传统节目元素,专注价值内核
节目采用剧场外三人访谈为辅助提升节目的价值输出,去繁存简,弱化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竞技场、窗口平面式等符号元素,这是对镜头语言难以描摹的心灵奥妙的阐释,代表个人观点的嘉宾体悟是节目价值输出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正是高度凝练的主观表达,才有更大可能贴近受众主体的情感感知,与受众所思所想碰撞,节目注重价值内核体现电视制作者重视观众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弱化主持人功能、削减程式化节目环节,对比过往的高密度、强输出、快节奏的特点,纵观现今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近年来热播的电视节目呈现出去竞技化、节奏放慢、走向深度、兼具艺术性思考性等趋势,而文化类节目则形成平静叙述、传达出较于传统综艺更随心从容的力量,受众或能更好的从节目中得到情感的疏导和慰藉。访谈部分在戏剧演绎之外参与节目的叙事,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电视节目在创作完成之后还只是一种静态的“第一文本”,要最终实现节目的审美价值,还必须依靠受众的参与。当受众参与到电视节目的接受活动的时候,节目便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而受众成为审美主体,完整的审美关系开始建立,审美活动由此发生。节目中推广新媒体平台的读书讨论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节目后期的话题讨论中发掘观众转变读者过程中的创造性,让读书成为受众的自觉选择,因而完成电视节目接受活动的完整过程。节目形态的改变使电视叙事立体全面、多角度,更进一步迎合受众细腻丰盈的情感感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节目形态创新:受众的情感感知细腻丰盈

下一篇: 节目形态创新:受众的情感感知细腻丰盈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