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求,因此,课程系统设置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体系建设上,打破低年级课程之间壁垒,提供高年级课程的跨学科通道,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中教育,参加高考升入大学,一系列的学习积累过程奠定其专业学习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目标,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给予学生合理的、可操作性的专业选择权。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都允许学生在入学后申请转专业,弥补了学生专业不适应带来的问题。降低高校入学第一年学生学习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区别度,打破专业限制的壁垒,也在一定意义上保障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建立融会贯通的培养平台和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健全辅修课程制度,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帮助。专业课程的之间的衔接、增加实验、实践和上机课时量,从课程上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将本专业的理论技术课程与外专业的兴趣实务课程相结合,来制定培养计划,使学生博采众长、有针对性地去选修符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各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辅导。
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逐步引入职业发展概念,通过学科历史发展、杰出人物介绍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必要性,引导他们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通过在低年级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开设新生教授研讨课,邀请优秀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学生第一学期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为学生建立感性的专业认识。建立学生对生涯目标的向往,并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发现自我,找到兴趣点。二年级时,通过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讲授、从校级到国家级的SITP(创新项目)参与、各类实践锻炼,认识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了解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对相关领域的研发、生产等工程环节具备一定的认识。提高学习工程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具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本科学习的后期阶段(三到四年级),在校内推进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形式,例如翻转课堂,与实习相结合的课题、毕业设计等,鼓励学生参与更高级别和难度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去企业专业实习,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市场,进行相关行业的深度了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和实战经验,为今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格养成教育体系
课堂内外的人格养成教育。人格是个体在外部表现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模式。而这些要素一些是生物基因先天赋予人的,一些是后天人受个体成长、教育环境影响习来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学生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态度方面的后天人格培养。
人格养成是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现在大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都是因为不注重人格养成教育而导致的恶果。健全的人格养成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全的人格甚至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两者有机统一,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培养,使个体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富足,使个体在适应社会、具备生存的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等教育更是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如果高等教育忽略这部分的重要意义,培养出的具有反社会情绪的高智商人才,将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重多方面多维度的建立大学生课堂内外的活动,从思想教育到兴趣培养,对学生做正面的引领和导向。以形式政策课和班会为抓手,通过健康的社团活动、积极的班集体活动和校外各类志愿活动。从学生入学后就宣传和引导学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并注重课堂内外创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开拓精神、拼搏精神,意志力及洞察力。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不仅在科研、创业、工作上具有核心潜能,而且在为人处事、心理健康、战胜挫折等方面也具有卓越的人格素质。
(三)、社会实践能力体系
在社会实践方面,以创业竞赛、行业技术类竞赛、科研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平台为主,来解决社会的重大需求问题、工程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建设面向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理论课程与生产实践挂钩,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缺乏真实生产环境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实施等环节均邀请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参与。按照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质量保障措施的思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适应各专业及基础的学科竞赛,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高质量的比赛。同时,竞赛本身应当是有层次的,尽量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目标的竞赛和创新活动。各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应重在过程性评价和考核。将竞赛指导类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评价指标之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市场、企业去了解需求、发现创意,在论文选题上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学生撰写创业报告和锻炼表达能力,使其达到创业者所具有的综合能力。
(四)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支持平台
在高校内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吸纳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兼职教师等多种方式,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嵌入本科教育中,为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提供指导。
从国家到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环境保障。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支持、管理服务和后勤保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提供了孵化基地,在学生创新创业初期阶段,活动提供了场地、经费的支持。地方上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性政策,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专门的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并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性支持将对初入创业领域的职场新人提供及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