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等指出“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渠道广泛大量数据资源收集基础上的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展示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以往人们的预期。建立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上的大数据正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变化。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中应紧跟时代潮流,借助已有的数据平台,优化志愿服务活动,拓宽思政工作者和学生视野,建设更为完善的志愿服务数据体系。
(一)大数据有利于优化志愿活动方案,精确匹配双方需求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互联网科技产物,网罗海量数据资源,数据信息更新迭代速度快,数据样本覆盖面广,数据信息价值量大,能够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可靠的数据资料。基于无偏向的大数据样本分析、数据信息处理,能够更准确地指导、优化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以达最优效果。在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匹配方面,依托大数据,可有效分辨活动发布方的需求特点,在大数据库内精确匹配所有报名的志愿者,亦可以实现向符合条件的注册志愿者推送此类志愿活动信息,充分满足双方需求。
(二)大数据有利于提升志愿活动质量,实现科学规划管理
大数据覆盖互联网的各个方面,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于指导志愿活动的开展,进而提升活动质量,以实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和案例的学习分析,总结出优秀志愿服务活动的相似处,在此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具有丰富现实意义且学生愿意参加的高质量志愿活动。当前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多为各高校和学院,人为控制因素较多,难免会由于主观因素影响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实时监测,将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现场及后期反馈分析等环节实时更新,实现志愿者和组织方的及时交流与互动,随时根据活动具体需求进行活动方案及人员的调整,确保活动的高效开展及从人员到活动现场的科学规划管理。
(三)大数据有利于增强高校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大数据整合多方资源,将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展现现今各高校之间团学工作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通过志愿服务的活动交流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大数据共享志愿服务资源,可以优化资源配比,为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开展活动时可以集百家之长,互通有无,扬长避短,提升志愿活动质量和志愿服务水平。高校间的交流增多亦可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拓宽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拓展志愿服务空间。
(四)大数据有利于开拓学生广阔视野,培养学生分散思维
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搜集到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大数据所能提供的资源不仅限于高校及其相关领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多元化。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学生可自行搜索其感兴趣的志愿活动,和相关领域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拓宽学生知识范围,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而不是局限在本专业、本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性培养。通过多元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锻炼,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升,真正实现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