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是一个新的试验,在高等教育史上是一个最堪注目的创举”,对学生、学校以及国家都有重要影响。
(一)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录取机会
抗战之前,大学基本实行单独招生,各校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行阅卷,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及需要决定录取学生人数,招生自主权主要掌握在学校手中,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报名并到所报学校参加考试。“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每一学生少则投考两校,多则有投考七八校者,所以每一高中毕业志愿升学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考来考去,要考三四次至十几次的考试,于情于理,均觉不宜,实有改善的必要。”各大学所在地不在一处,投考学生,因路途遥远,四处奔波,往返多所志愿学校应考,时间经济和精神身体都受到很大影响。举行统一招生后,采取分区考试政策,考生得就近应考,且可以一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投考全国各地的大学,使考生免受兼考数校、长途跋涉之苦,又减轻了其时间及经济上的额外负担。考试科目统一,命题标准相同,考生按教育部规定科目集中复习,不用再按照各个学校的要求准备应考,大大减轻了考生的考前复习压力和精神压力。
统一招考实现了考试科目、命题、阅卷、录取的统一,考生能够在相对公平合理的环境竞争,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与平等性。大学自行招生时期,重复报考容易出现重复录取的现象,造成名额的浪费。统一招生便可避免这种情况,对于录取考生,由教育部统一分发至各院校。“录取学生,尽先依各该生第一志愿学校分发,如第一志愿学校额满时,依其第二志愿,余类推;如所有志愿学校均额满时,由部指派学校”。这样投考学生录取的机会比往前大为增加。
(二)便利学校招生,提高教育质量
在各大学校自行招生的时候,各校常常需要分别派员到各省重要城市招考,不但手续麻烦,费用也繁多。举行统一招生后,各学校不必派员分赴各地,可以在全国各地普遍招生,使志愿入学学生,都可投考。这样,既可减少各校办理招生事务的手续,又可节省各校因办理招生所需的费用,降低招生成本。有利减少高校的开支,把更多的物资投入到教学教研中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恢复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
抗战时期,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质量都堪忧。统一招生一方面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标准与大学学生的程度。统一录取学生标准,对考生资格作了严格规定,有效地保证了新生的生源质量,提高了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对于维持战争连年中的高等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统一招生可以促进中等教育的改善。在实行统一招生政策之前,高等教育为招收所需人才,各自命题,命题内容和命题范围差异较大,与中等教育衔接较差,导致中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进入到高等教育中受教,于是统一招生政策对于此种情况,做出了明文规定“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命题之范围及程度,须以高中课程标准为限,命题之内容,应以经布审定之通用教科书为依据”这促进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完善规范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统考严格通过考试的手段引导中学都认真执行课程标准,规范了中学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建设人才
战时专门人才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家各项建设人才的需要,均甚迫切,举行统一招生的时候,教育行政当局便可把各大学的新生加以比较合理的分配,并可以酌量提高各校招收新生的数量,以应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招考是统筹全局的,教育部对于全国大学的学额进行通盘的筹划,对于各大学的院系和班级亦可增设。甚至某科人数应加限制,某科人数应加扩充,都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统一招考这一有计划的考试方式扭转了以往中国公立各院校招生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招生考试参酌各科实际所需人数,适当调整各科录取标准,报考实科者,尤其是工科人数大量增加,据统计,1936年实科类在校学生比例为33.17%,1938年加到53.88%。1939年增加到62.37%,占高校同期学生总数的一半多。实施统一招考有利于控制学科招生人数比例,有效地调整了高等教育中的学科结构,扭转了文实畸形的发展态势,促使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理、工、农、医等实用学科的人才,为当时国家的建设及抗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