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反馈模式实践路径
 
更新日期:2019-08-30   来源:江苏高教   浏览次数:2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构建校园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不同维度的数据平台。目前,许多高校关于的学生数据处于分割状态,要解决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困境,

 
(一)构建校园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不同维度的数据平台。
目前,许多高校关于的学生数据处于分割状态,要解决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困境,必须打破校园数据分割的局面,整合系统数据,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机制,实现多源系统之间的互联。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思维意识。校内不同职能部门要汇集、储存、共享、分析各种与学生相关的数据等。各个职能部门不同的数据都要整合,共享,构建起数据平台——职能部门——辅导员——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工作反馈模式。
(二)善用网络平台,增强构建高校学生工作反馈模式的时效性。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及时的反馈效果非常重要。在传统学生工作时期,由于条件的限制,反馈往往不能及时进行,且学生的反馈途径比较单一,例如电话或面谈,而学生处于多种原因往往不愿意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信息的反馈。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的更新,及时反馈成为可能。目前,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进一步加强学校、院系、班级党支部等官网,微信、微博、APP、易班平台等网络平台的建设,搭建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反馈的平台,让学生有多种路径进行反馈。一方面学工部及辅导员要及时注意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数据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对学生在相关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要想办法完善网上网下联动机制,促进网上网下工作的结合,要把虚拟世界的反馈回应和信息收集与现实世界的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三)建立目标导向体系,增强学生工作反馈的系统性。
构建反馈模式的目的在于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引领,从而完成学生工作应有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学生工作反馈模式的建立上就要体现明确的目标导向,第一,目标的内容设计要全面。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目标内容设置往往比较单一,因为在传统工作环境下,学生的许多综合素质的体现很难科学的量化呈现,因此目标体系的设计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内容体现。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通过数据全面展现学生的生活轨迹,行为特点,思想状况,理想信念等,所以目标内容的设计要全面,不仅要包含学习成绩,还要包含学生其他能力素质的内容体系建设,比如学生的学习坚持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等。第二,目标设置的针对性要强,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由于没有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了解往往通过抽样调查,难以做到全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充分掌握全体学生信息成为了可能,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传统体系往往设立单一目标,单一激励标准覆盖全体学生的弊端。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目标。例如针对学习成绩好,社会服务差的学生,可以对他的社会服务提出一定要求,要求他改进社会服务情况。第三,目标难度要适中。传统模式,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难以做目标难度设置适中,目标设置难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反馈情况下,学生工作者更了解学生,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生的个人能力调节学生的目标,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学习成绩预警的学生,可能我们为他们初步设计的目标就是能够考试合格,实现成绩不在预警。
(四)根据“学生大数据画像”,提供针对性的学生服务。
在学生工作中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基于大数据的评价和分析系统,根据学生的日常网络痕迹,根据学生的“数据画像”可以更精确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管理和服务。例如,根据学生借阅图书的类型,网上选课的情况,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由此购买、开发学生喜爱的图书及在线学习视频等资料,满足学生切实的需要。又例如,根据学生的就业测评,就业情况,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分析就业困难原因,和学生共同提出改进措施等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根据校园一卡通等学生消费数据,注意了解贫困生状况,切实做到“隐形”、“精准”的扶贫工作,既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总之,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让学生工作变得更有效率、更科学。
(五)激发学生主体成长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学生工作反馈模式的持续性
在学生工作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体成长的内生动力,要让学生改变行为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听”变为“我要听”,“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让学生做到这些改变,第一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教育工作的客体主体性化,在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式,要学会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公平语境,在教育语言上要学会用网络流行语,语言要接地气。让学生对教育内容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运用多种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喜欢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形式。例如,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在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多种媒体上进行教育,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对于学生管理教育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提高优秀学生典型的网络知名度,增强其吸引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总之,学生工作最终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反馈模式实践路径

下一篇: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反馈模式实践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