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指导,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即现代教育强调人的“需要”,而不是社会对个体的“施加”,强调互动的互通,强调价值观引领性、强调德育的发展性及人性陶冶长期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育就要强调“从价值再造走向价值创造”,实现对价值观念由外在认识到内在体认与创造性践行。而反观现实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缺失的恰恰是创造价值的智慧的培植,这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影响。首先,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影响。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五门课程组成,大学生对不同的课程认同度是不同的。其次,课程本身内容上,其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针对性以及解释力、说服力也影响大学生的认同度。再次,班级规模的影响,尤其是超过100人的大班,很难有效沟通交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考核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课程评估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评估依然采取考试(闭卷、开卷)方式,按一般程序学生只要来上课,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就算通过了课程学习。至于学生上课听不听,是否听进去,是否真知、真懂、真信,是否有自己独立思考,很难做出评价。
二是,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强调“教”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记忆和规范的遵从,强调形式上的整体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的过程、意义的体味与发现以及多元个性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可能会很少主动学习、分析事实。往往仅仅停留于“认识”状态,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其精神世界生成批判性的价值观,更不可能在其精神世界自觉生成理性的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对大学生的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好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定乃至终生影响。另外,教授者其教学艺术、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多样的方法都会对学生的认同起着重要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精、气、神,言谈举止,风度与气度,也包括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有些教师本身对自己的职业身份认识模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的偏差,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手段不充分运用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认同,从而致使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弱化。
三是,大学生自身不同特征所处时代背景影响不同专业背景的影响,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获取知识的取向是不同的,日久也就形成了认识问题的不同视角,还有的过分强调专业,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联度不紧密而重视度不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弱化。同时,大学生不同家庭背景及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还有出生地域的差别在认同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另外,当代大学生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里, 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同时也承受着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压力。特别是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激荡、交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更重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会使大学生产生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比如当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如教育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疑惑不知所措,困扰不知所解,茫然不知所选,迷途不知所向。还有,当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意识形态交织较量碰撞,尤其是西方社会中的物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一些负面的政治社会现象,如腐败、官僚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
易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还存在着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四不”现象,即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所谓不接收,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三个环节中将教育信息屏蔽掉,没有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纳入到知觉系统的现象,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并没有注意、理解和记忆教育信息。所谓不理解,即教育对象对所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并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产生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现象。所谓不接受,即教育对象已理解了所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和内容,但是 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也就是对于教育内容不认同不相信,此可称之为“知而不信”。所谓“不行为”,即教育对象已经接受认同了所接收的教育信息,并已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但却没有将已接受的规范、准则等付诸于实际行动。所以,产生了“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也是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认同的具体表现。